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怀抗战英烈,传承红色基因——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志愿服务与历史学习

    2025-08-17    阅读:
    来源:赴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实践小分队
为深入学习历史、缅怀先烈,传承爱国主义精神,2025 年 7 月 10 日上午,由郜永春、韩保信、管振军三位同学组成的实践团队,专程前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开展暑期 “三下乡” 实践活动,以半天的自主研学形式触摸历史、感悟初心,在沉浸式学习中完成实践课题。​
研学式参观 深化实践认知​
实践当天,团队成员以 “历史研学” 为核心目标,提前梳理南京大屠杀历史背景资料,确保参观学习更具针对性。进入纪念馆后,严格遵守 “禁止馆内拍摄” 的规定,全程专注于展品学习与历史思考,未进行任何馆内影像素材采集。参观过程中,成员们遵循 “史实认知 — 遗址缅怀 — 精神传承” 的实践脉络,依次走进 “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幸存者印记” 等核心展区:通过研读文字史料,厘清 1937 年南京大屠杀的关键历史节点;观察遇难者遗物、影像档案等实物展品,直观感受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在 “万人坑” 遗址展区,团队成员驻足默哀,并结合提前准备的资料开展现场研讨,围绕 “战争创伤与和平守护” 主题分享学习心得,将单一的参观转化为有思考、有互动的实践研学环节。​
实践结束后拍摄合照

参观结束后,团队在馆外选取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地点拍摄实践照片


明确实践边界 坚守真实原则​
本次实践活动以 “半天历史研学” 为核心定位,严格遵循实际执行内容,明确未实施志愿服务、馆方人员深度交流及专业数据收集等事项。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仅在必要时进行基础问询(如展厅动线指引、重点展区位置等),未与馆方开展学术研讨、合作调研等额外活动;始终以 “研学实践者” 身份参与,不涉及任何形式的志愿服务工作,也未进行历史史料统计、参观者调研等专业数据收集。同时,团队不虚构任何后续成果转化计划,确保实践内容与 “半天自主研学” 的实际情况高度契合,以真实、严谨的态度诠释实践意义。​
提炼实践成果 凝聚奋进力量​
尽管实践时长仅为半天,但团队通过 “前期资料预习 — 现场研学研讨 — 即时总结记录” 的完整流程,将普通参观升级为系统性实践。离开纪念馆后,成员们第一时间整理研学笔记,结合馆外拍摄的实践照片,每人完成了 1500 字以上的实践研学报告,详细梳理参观过程中的历史认知收获、现场研讨感悟,形成 “图文结合” 的实践成果记录。​
郜永春同学在实践报告中写道:“虽然只有一上午的时间,但从提前查资料到现场专注研学,再到结束后即时总结,每一步都让‘铭记历史’变得具体。馆外的照片记录了我们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也让这段短暂却深刻的经历更有分量。” 韩保信同学则表示:“半天的实践虽短,却足够让我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不贪多、不虚构,专注把‘研学’做扎实,这种真实的实践比冗长却空洞的活动更有意义。”​
此次暑期实践活动,团队以 “短而精” 的模式,将半天的纪念馆参观转化为有目标、有过程、有成果的研学实践,用严谨的执行与真实的记录,完成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未来,团队成员将带着实践中收获的历史感悟与精神力量,在学习与生活中践行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的理念,以青年之责守护和平、传递正能量。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