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2025年7月,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青赴林海・智赋青山”社会实践团深入大兴安岭地区,在加格达奇、塔河、漠河等地开展了一场意义深远的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们用青春的脚步丈量林海,以专业的视角探寻林区发展之道,在2000余公里的行程中,为林区的生态保护、产业发展贡献着青春智慧。
一、加格达奇:科技赋能筑牢森林防火防线 7月18日,实践团来到了加格达奇林业局的东风林场与翠峰林场,直击森林防火第一线。在东风林场,51325.38公顷的林地被精准划分为110个林班,护林员们日复一日地在200公里的林海防线上巡查。塔列图管护站的护林员常年驻守在此,白天排查隐患,傍晚整理数据,“过了防火期就得轮换,不然谁也扛不住山上的苦”这句话,道出了他们坚守的艰辛。而这里的森林防火体系已形成“科技+人力”的模式,墙上的森林防火地形图与GPS定位、3座瞭望塔、25人专业扑火队相互配合,为森林安全筑起坚固长城。
在翠峰林场,37瞭望塔的168级台阶见证了瞭望员徐树民22年的守护历程。他独创的“交叉瞭望定位法”,使负责区域22年无重大火灾。即便曾错过父亲临终陪伴、缺席女儿生日,他仍坚守“守好林子比啥都重要”的信念,这份坚守正是对铁道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红色精神的传承。实践团成员亲身体验操作风力灭火机,练习二号工具“一打一撇”的动作,在机械轰鸣与汗水流淌中,深刻体会到护林人“扎根边疆、守护绿色”的奉献精神,也明白了这正是大兴安岭生态保护最坚实的根基。
二、塔河:林下经济奏响生态富民乐章 7月21日,实践团走进塔河,从林场的坚守转向产业创新,探寻林下经济的发展之路。在塔河县林业和草原局的会谈上,局长孟宪刚详细介绍了当地的四大核心产业,寒地桦树汁、蓝靛果、猴头菇以及白鲜皮,勾勒出塔河林下经济的鲜活图景。
东北林业大学与塔河县共建的“生态文明号科技小院”,正以科技为泉浇灌产业活力。小型林间运输摩托车穿梭窄路,大型履带式运输车突破复杂地形,彻底打通从采集点到加工区的“最后一公里”。团队成员亲身体验这些机械时,引擎的轻微震动里藏着林业机械化跃升的答案。小院聚焦桦树汁产业痛点,已实现“采—运—储—加”链条初步突破,下一步将攻关自动钻孔装备推进全链条智能化。作为“政产学研用”融合体,30余名师生扎根林区,研发8台林业装备,将“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模式将课堂搬入山林,让学术智慧化作产业升级动能,拓宽生态与产业融合之路。
三、漠河:特色旅游业激活极寒地域价值 7月22日,实践团在漠河北极村的调研中,感受到“北文化”在传统与现代碰撞中绽放的光彩,而红色底蕴为这里的旅游业增添了独特魅力。北极村依托“最北”地域特色,大力发展旅游业,冰雕技艺不断传承创新,“找北”仪式寄托着人们对极致之北的向往,“最北”文创产品让这一地域符号走向全国。
史瑞娟经营的雪人木屋,以“最北民宿”特色融入北极村旅游,将“冷资源”变成“热经济”。民宿里,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的老照片、知青们的《林海日记》等红色物件被精心陈列,成为游客了解林区历史的窗口,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漠河的旅游业发展不仅依托自然景观,更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将抗联历史、铁道兵精神、知青文化等融入旅游线路,让游客在欣赏林海风光的同时,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实践团成员表示,这种将红色基因与旅游发展相结合的模式,既丰富了旅游内涵,又传承了红色精神,为林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次东北林业大学“青赴林海·智赋青山”实践团的大兴安岭之旅,既是对林区生态发展的深入调研,更是青春担当的生动实践。成员们在实践中读懂了护林人的坚守,看见科技赋能的力量,更明确了青年责任。这场跨越林海的青春实践,将化作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星火,让绿色长城永不褪色。每寸林海、每件老物、每个身影都诉说着人与自然的共生之道,这份绿色与红色交织的记忆,终将激励更多人守护绿水青山,让大兴安岭的明天更加繁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