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理论与实践融合,锤炼专业素养,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传承与红色精神赓续,青岛科技大学高密校区“齐都新韵”文化传承团于7月21—27日赴淄博市张店区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通过沉浸式的文物研习、深入的专题调研与非遗体验,探寻千年文明脉络,感悟齐鲁文化的精神内核,为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与发展注入青春活力。
赓续千年文脉,积蓄前进力量
7月21日,“齐都新韵”文化传承团首站走进了淄博市博物馆,开展暑期“三下乡”文化实践活动,沉浸式解码齐文化基因,触摸淄博历史脉络。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实践队员们近距离观摩出土车马器、鎏金铜熏炉等珍贵文物,直观感受“泱泱齐风”的历史底蕴;重点探寻瓷器纹饰所蕴含的信仰民俗,深化对传统文化象征意义的理解;深入调研淄博陶瓷琉璃技艺的传承与创新,领略“薄如纸、亮如镜”的技艺精髓,全方位洞悉淄博从“春秋首霸”到近代工业名城的发展轨迹,深入体会齐国故都辉煌的历史进程与文明成就。
此次实践以文物为媒、以技艺为桥,实现与千年古“齐”的深度对话,不仅深化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更强化了在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要争做齐文化的“青春传译员”,让千年文脉在当代叙事中流淌新韵,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厚植自信根基。
走进陶琉殿堂,见证薪火相传
7月22日,“齐都新韵”文化传承团走进中国陶瓷琉璃馆,在历史光影中追寻中华陶瓷琉璃的千年足迹。徜徉于“古齐厅”的厚重,“古窑厅”的沧桑,“国窑厅”的焕新,古韵悠长的青釉瓷瓶与现代创新的琉璃艺术交相辉映,千余件瑰宝无声诉说着淄博“中国陶瓷名城”与“琉璃之乡”的辉煌底蕴。当指尖触碰到琉璃的温润,当目光捕捉到“雨点釉”的奇幻,那一刻,文化超越了书本的想象,让“工匠精神”的内涵在指尖与心间激荡。在亲手感知与亲眼见证间,淄博千年窑火不熄,正是这份执着与智慧的薪火相传,铸就了不朽的文化之魂。此行,是一次对辉煌历史的回望,更是一堂生动的文化传承与工匠精神教育课。
探寻历史脉络,汲取奋进力量
7月23日,“齐都新韵”文化传承团走进淄博市革命历史纪念馆,观看了淄博从古至今的历史变迁,从古老的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到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感受了淄博地区的先民们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在红色展厅,深入学习其“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家国情怀与奉献精神。全体队员在党旗前庄严宣誓,承诺自觉肩负时代使命。实践队员们将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努力学习,积极奉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指尖堆叠千年韵,布上传承奋进心
7月26日,“齐都新韵”文化传承团走进淄博市文化馆,在布艺堆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高慧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淄博市级文化遗产布艺堆画的制作。在非遗展馆的展厅里,实践队员们在张主任的带领下聆听淄博非遗的历史发展,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创造背景、工艺特点及传承人背后的故事,直观感受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的源远流长,体验到了非遗传承者的匠心精神。参观结束后,实践队员们转移至文化馆手工体验室,开始布艺堆画蝴蝶挂饰的制作。
布艺堆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高慧老师讲解布艺堆画的历史发展,说明其从民间生活用品装饰发展为独立非遗项目的过程,在高慧老师和张纪燕老师的指导下体验非遗布蝶的制作过程。高慧老师始终坚守手工制作:“机器能复制形状,却织不出文化的褶皱。每一块碎布的拼接、每一针线的走向,都承载着世代相传的匠心。”
在齐国故都淄博这片文化沃土上,青岛科技大学高密校区“齐都新韵”文化传承团以“沉浸式研习”的创新形式,探寻千年齐风、触摸陶瓷琉璃、体验非遗技艺,深刻体悟“多元一体、薪火相传”的中华文明精髓。未来,高密校区将继续擦亮“文化传承实践”工作品牌,搭建起专业学习与文化传承的桥梁,推动“实践育人+文化自信”模式常态化、品牌化发展。团队也将持续深化实践成果,以青年之眼解码历史基因,以青春之行赋能文化创新,让齐都文脉融入血脉,让千年古韵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