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汽院学子三下乡:探秘楚韵非遗,一针一草续文脉

    2025-08-18    阅读:
    来源:乐文俊
  仲夏七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怀揣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踏上宜昌市秭归县的土地。这片孕育了屈原文化的热土,藏着三闾刺绣与峡江草编两项璀璨的非遗技艺。团队用三天时间,先后探访两位非遗传承人,在一针一线的细腻与一草一结的质朴中,触摸楚文化的脉动,感受非遗传承的温度。
  一草一结总关情:峡江草编里的匠心巧思
  7月6日清晨,调研团队走进秭归县“屈原故里非遗小巷”,一股淡淡的草料清香从巷尾飘来——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峡江草编传承人罗光林的“峡江草编”体验馆。推门而入,墙上悬挂的草编作品令人驻足:微型龙舟鳞爪分明,中国龙蜿蜒灵动,蛇形萌宠憨态可掬,百余件作品将三峡的灵秀与楚地的浪漫编织得淋漓尽致。

  “草编不只是筐筐篓篓,更该是能赏能藏的艺术品。”罗光林一边展示手中的草编粽子,一边向团队讲述这项技艺的前世今生。传统三峡草编以棕榈叶、玉米叶、艾草等本土植物为原料,最初多用于日常器物,而在屈原故里,它早已与楚辞文化交织——古人佩草编饰物祭屈原,如今这些植物的芬芳里仍藏着千年的文化记忆。
  为让草编“破圈”,罗光林做了大胆尝试:将秨归皮雕的立体纹路、三闾刺绣的色彩搭配融入草编,让原本朴素的技艺有了更丰富的表达。“你看这龙舟的龙头,用的是丝茅草加蒲草分层编织,灵感就来自楚绣的叠绣技法。”他指着一件代表作解释。
  团队成员在罗光林的指导下体验了草编全过程:选好的粽叶、玉米叶要先经清水洗净,开水煮沸时加入天然染料上色,固色、冲洗、晾干后才能扎成小把备用。看似简单的步骤,实操时却状况百出——有人编的蚱蜢翅膀总散开,有人染的草叶颜色不均。“别急,草有草的脾气,得顺着它的纹路来。”罗光林的话里藏着老匠人的智慧。
  这份匠心让峡江草编走出了峡江。不久前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罗光林带去的草编粽子、微型龙舟被抢购一空。“游客说,看着草叶在手里‘活’过来,才懂什么是‘手作的温度’。”他的骄傲里,藏着非遗走向更远的期待。
  一针一线诉衷肠:三闾刺绣中的楚韵绵长
  7月8日,团队来到屈原祠“芈绣馆”,探访三闾刺绣非遗传承人乔贵荣。工作室里,平纱布料在绷框上绷紧,乔贵荣正专注地进行“挑花”——银针穿梭间,对称的楚式纹样渐渐浮现,线条繁复却不乱,带着浓厚的楚文化印记。
  “这门手艺,从汉代就扎根在乐平里了。”乔贵荣放下针线,向团队讲述三闾刺绣的历史。它成熟于明清,盛行于晚清民国,现存挑花、课花、斗花、掇花、平绣等十余种针法,技法涵盖绣花、彩绣、贴布绣、立体掇绣四大类。绣品上,端午龙舟、双龙抢珠等百余种楚地民俗符号,都是屈原文化的视觉表达。
  团队成员跃跃欲试,却在穿针环节就败下阵来。“起初艰难是常事。”乔贵荣笑着示范,“三闾刺绣,绣的不是花,是心思。”半小时后,尽管作品还显稚嫩,但成员们已体会到其中的深意:每一针都藏着对技艺的坚守,每一线都连着对文化的眷恋。
  “现在工业化快,愿意沉下心学的人少了。”乔贵荣的担忧,与罗光林不谋而合,但她眼中更多的是笃定,“可只要有人愿意学,就断不了。”她拿出年轻人设计的刺绣书签、帆布包,“你看,把楚纹绣在日常物件上,传统就活了。”
  临别时,乔贵荣寄语团队:“希望你们让这门手艺走进当代生活,让更多人摸到针脚里的楚韵。”这句话,与团队此行的初衷不谋而合。
  薪火相传向未来:非遗与青年的双向奔赴

  从草编的质朴到刺绣的细腻,两天的探访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秨归的非遗,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着的楚文化。无论是罗光林将草编与其他技艺融合的创新,还是乔贵荣在坚守中寻求与当代生活连接的努力,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传”与“创”的平衡。
  调研团队的镜头里,记录下罗光林染草时专注的侧脸,也定格了乔贵荣教刺绣时温柔的眼神。这些画面背后,是老一辈手艺人用一生践行的承诺,也是青年一代接棒的起点。“我们要做的,不只是记录,更是让更多人知道:非遗离生活很近,触手可及。”团队成员说。
  离开秨归时,夕阳为屈原祠镀上金边。风中仿佛还飘着草料的清香,耳边似有银针穿梭的轻响。在这片楚韵流淌的土地上,一针一草的故事仍在继续,而青年与非遗的双向奔赴,正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