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红色印记,传承淮畔精神——“淮畔星火,淮水丹心”团队开展红色传承实践
来源:“淮畔星火,淮水丹心”——红色文化传承宣传团队
近日,“淮畔星火,淮水丹心”——红色文化传承宣传团队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红色传承之旅,奔赴江淮大地,在红色遗址间回溯峥嵘岁月,以多元活动传递信仰力量,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一、遗址探访:触摸历史的温度
团队首站来到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青瓦白墙间,陈列着珍贵文物与历史资料。成员们驻足于作战地图前,聆听讲解,回溯70余年前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阔谋划;在邓小平等革命先辈旧居,透过简朴的生活场景、斑驳的老照片,感受革命领袖“一粥一饭思来之不易”的清廉作风与“为有牺牲多壮志”的家国担当。
从蚌埠革命历史陈列馆到新四军淮上行署旧址,团队沿着红色足迹,系统梳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江淮脉络。“看到当年战士们用过的草鞋、写过的手稿,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团队成员卢雪儿感慨道,旧物承载的不仅是往事,更是先辈们对党忠诚、为民奋斗的精神密码。
二、红色教育:筑牢信仰的根基
在蚌埠市烈士陵园,青松翠柏环绕,团队成员整齐列队,向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默哀致敬。讲解员深情讲述周镐、梁文焕等英烈事迹,从隐蔽战线的浴血奋战到正面战场的慷慨赴死,英雄故事让现场笼罩着庄严与悲壮。“他们用热血换来了今天的和平,我们必须铭记!”成员袁文富声音哽咽,眼神却愈发坚定。
为深化认知,团队邀请党史专家、老战士开展专题讲座。92岁的老战士王爷爷身着旧军装,用带着硝烟味的故事,还原江淮大地的斗争烽火:“当年条件苦,但大家坚信跟着党走,就有出路!”专家则从理论维度,解读红色精神的时代内涵,让“坚定信念、艰苦奋斗、依靠群众”的传承,在成员心中扎根。
三、沉浸体验:复刻热血的现场
在红色场馆,团队创新开展“沉浸式红色剧本杀”。成员们化身“革命战士”,模拟渡江战役战略部署会议,围绕兵力调配、战术选择激烈研讨;借助VR/AR技术,重现“淮河阻击战”的枪林弹雨,身临其境地感受战斗的残酷与胜利的珍贵。“当‘战友’在VR场景中‘牺牲’,我真正懂了‘舍生取义’的重量。”成员孙威的分享,引发团队共鸣。
艺术鉴赏环节,团队组织观看《新四军在淮南》纪录片,用光影回溯敌后抗战的艰难历程;举办红色诗歌朗诵会,《囚歌》《我爱这土地》的激昂诵读,让红色旋律与文字交融,传递革命先辈的情感与信念。
四、实践传播:延续精神的火种
为让红色故事“走出去”,团队策划“重走革命路”徒步活动,沿着具有革命意义的路线,用脚步丈量信仰之路,沿途开展红色主题志愿服务——在纪念馆担任讲解员,用生动讲述让历史“活”起来;协助维护场馆秩序,以实际行动守护红色阵地。
同时,团队启动“红色文创+宣传”计划:剪辑活动纪录片,收录遗址实拍、专家讲解、成员感悟,通过抖音、视频号传播;汇编《淮畔红色故事集》,融合活动照片、景点介绍与革命事迹,制作成精美宣传册;设计渡江战役书签、新四军徽章 等文创,让红色记忆可触可感。
五、成果沉淀:赋能长效的传承
实践尾声,团队撰写《江淮红色文化传承实践报告》,梳理活动流程、社会反馈,提炼“实地探访+沉浸体验+创意传播”的传承模式,为红色旅游发展提供参考;开发红色研学课程包,配套教案、课件与实践任务卡,助力学校、教育机构开展红色教育;整理《淮畔红色故事集》,收录活动中挖掘的革命故事、老战士口述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读本推广。
“淮畔星火,点亮的是历史;淮水丹心,映照的是未来。”团队负责人表示,此次实践不仅是红色文化的“探寻之旅”,更是精神传承的“接力之行”。未来,团队将持续创新形式,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浪潮中,成为激励青年奋进的精神灯塔,让江淮大地的革命故事,成为跨越时空的“精神教科书”。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