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湖南怀化的暑气里浸透着草木清香与时光沉淀的味道。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踏足这片湘黔交界的土地,在鹤城区的街巷间寻访到两项熠熠生辉的非遗技艺——掐丝珐琅的流光溢彩与舞水剪纸的镂空诗意。一器一剪间,不仅藏着千年文脉,更跃动着当代传承人的创新心跳。
金丝釉彩里的古今对话:掐丝珐琅的新生
“嬉麓・非遗特色街区”的烟火气中,包钦的“钦手造掐丝珐琅艺术工作室”像一方藏着星光的匣子。推门而入,玲珑胸针折射着釉彩,典丽夜灯流淌着柔光,百余件作品颠覆了人们对掐丝珐琅“庙堂重器”的固有印象。这位青年传承人正伏案掐丝,金属铝丝在他指尖弯出流畅弧度,粘在亚克力画板上,渐成一幅楚韵纹样。

“六百年前,它沿着丝绸之路从阿拉伯来到中国,如今该走进寻常生活。”包钦的话语里藏着对技艺的敬畏与革新的执着。艺术设计专业出身的他,十二年前在画展与珐琅初见便深陷其中,远赴深圳当学徒淬炼技艺。传统掐丝珐琅以铜丝勾勒、矿物釉料点染,他却改用镀金氧化铝丝增强韧性,以冷固色工艺让釉彩更耐时光冲刷。“你看这对耳坠,”他举起作品,“楚式云纹掐丝,配青金石色砂,既能配汉服,也能搭日常T恤。”
团队成员乐文俊试着执起镊子掐丝,颤巍巍的铝丝总难贴合图案轨迹。“每根线的弧度都要‘随形就势’,”包钦在旁示范,“就像古人说的‘制器尚象’,得懂材料的脾气。”半小时专注后,虽只是简单纹样,成员却已手心冒汗:“原来非遗不是冷硬的展品,是能摸到温度的手艺。”这指尖的体验,让团队更懂包钦的坚持——让珐琅从橱窗走进生活,才是最好的传承。
刀锋流转间的地域诗学:舞水剪纸的蜕变
同日午后,团队寻至袁超美、邬金母女的工作室。桌上红纸绿笺堆叠,剪刀开合声清脆如鸟鸣,母女二人正合力完成一幅“百鸟图”,蓝色剪纸在光影下透出朦胧诗意,打破了人们对剪纸“非红即彩”的认知。
“舞水剪纸自光绪年间传下来,刀里藏着湘黔边的风。”袁超美放下剪刀,指尖划过一幅生肖剪纸。怀化地处多民族聚居地,剪纸里既有苗族“万物有灵”的敬畏,也有侗族纹饰的粗犷,阳剪留轮廓、阴剪显层次,刀锋力度藏着地域性格——比南派剪纸更豪放,比北方剪纸更灵动。
创新在这对母女手中悄然发生。袁超美将工笔画技法融入剪纸,让百鸟翅膀有了立体晕染感;女儿邬金则在长沙非遗街开馆授课,把传统纹样印在帆布包、手机壳上。“这蓝色剪纸,是用草木染的靛蓝,年轻人喜欢得很。”邬金展示着新作,剪纸不再只是窗花,成了可佩戴、可陈设的生活美学。
团队看着母女俩配合:袁超美定大形,线条稳如静水;邬金修细节,刀锋利似流风。“传承不是复刻,是像剪纸留白,在空处填新光。”邬金的话让成员顿悟,所谓非遗生命力,正在于守正与创新的平衡。

一器一剪共赴未来
暮色中的怀化,掐丝珐琅的釉彩与剪纸的镂空在灯光下交相辉映。包钦让千年珐琅成了可触摸的日常,袁超美母女让百年剪纸长出了当代触角,他们的坚守与创新,是非遗传承的生动注脚。
调研团队的镜头里,记录下包钦掐丝时的专注、袁超美执剪时的沉静,更记下了年轻传承人与古老技艺的对话。正如团队成员所言:“非遗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在匠人指尖流转、在青年心中生长的活态文化。”
当金丝与彩砂邂逅,当剪刀与纸张共舞,怀化的非遗故事正被重新书写。而这场青年与传统的相遇,终将让更多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