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盛夏,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踏上非遗寻访之路。从宜昌秨归的屈原祠到湖南怀化的非遗街区,他们怀揣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先后探访三闾刺绣与掐丝珐琅两项非遗技艺,在一针一线、一丝一釉间,触摸传统工艺的历史厚度,感受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注入青年思考。
三闾刺绣:楚韵凝于线,一针一线诉衷情
7月8日清晨,团队首站抵达宜昌市秨归县屈原祠“芈绣馆”,拜访三闾刺绣非遗传承人乔贵荣。推开工作室大门,阳光透过窗棂洒在绷框上,乔贵荣正专注于挑花技艺——质地均匀的平纱布料被绷紧,银针穿梭间,繁复对称的纹饰渐显,楚文化特有的灵动扑面而来。
“这门手艺,打汉代就扎在乐平里的泥土里了。”乔贵荣放下绣针,向团队讲述三闾刺绣的渊源。这项发源于秨归屈原镇乐平里一带的民间技艺,在明清走向成熟,晚清民国时盛极一时。现存的挑花、课花、斗花等十余种针法,与绣花、彩绣、立体掇绣等四大技法,共同编织出楚地民俗的斑斓图景:端午龙舟的竞渡、双龙抢珠的昂扬,百余项民俗符号在绣品上流转,是楚文化活态的见证。

团队成员忍不住尝试上手,却在穿针环节屡屡碰壁。“起初艰难乃常事,用心就会水到渠成。”乔贵荣的话点醒了众人。半小时后,尽管绣品只是初露轮廓,成员们却已体会到“一针一线诉衷情”的深意:绣布上凝结的不仅是技法,更是代代传承人对文化的坚守。
谈及传承,乔贵荣坦言工业化冲击下,坚守者渐少,但眼中仍有光亮:“希望青年能让它融入生活,让更多人摸到这针线里的情感。”这句话,恰与团队“让非遗从历史书走向生活”的初衷不谋而合。
掐丝珐琅:釉彩映古今,一丝一釉焕新生
7月14日,团队跨越山水抵达湖南怀化,在鹤城区“嬉麓・非遗特色街区”的“钦手造掐丝珐琅艺术工作室”,见到了青年传承人包钦。与传统印象中“庙堂重器”的距离感不同,这里的珐琅作品充满生活气息:玲珑胸针泛着微光,夜灯摆件流转着釉彩,古老技艺化作了可触可佩的日常美学。
“第一次见珐琅,就被那流光溢彩撞进心里。”包钦笑谈与非遗的结缘。十二年前,艺术设计专业的他在画展偶遇掐丝珐琅,毅然赴深圳当学徒,淬炼技艺至今。这项源于阿拉伯地区、元代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技艺,在他手中有了新模样:改良的镀金氧化铝丝比传统铜丝更易勾勒繁复纹样,冷固色工艺让釉彩经时光冲刷愈发坚贞,而“从庙堂到日常”的转型,让六百年历史的珐琅走进现代生活。

团队成员乐文俊在包钦指导下体验掐丝:镊子夹着铝丝颤巍巍折出弧度,屏息将釉料滴注到位,指尖的每一丝抖动都考验着耐心与精度。“以前觉得非遗是博物馆的展品,现在才知它有温度、有生命。”乐文俊的感慨,道出了团队的共鸣——非遗不仅是技术,更是一场文化修行。
薪火相传:青年与非遗的双向奔赴
从三闾刺绣的楚韵绵长,到掐丝珐琅的古今交融,两场探访让团队对非遗传承有了更深理解。乔贵荣坚守的“针线里的情感”,与包钦践行的“传统的当代表达”,虽路径不同,却同指向一个核心:让非遗在坚守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非遗不是过去式,而是进行时。”团队成员说。在秨归,他们看到老艺人用针线延续楚文化记忆;在怀化,他们见证青年传承人用创意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而团队自身的沉浸式体验,更让“保护非遗”从口号变为行动——未来,他们计划通过数字化技术记录技艺细节,更希望以青年视角搭建桥梁,让更多人触摸到非遗的温度。
正如乔贵荣对青年的寄语,也如包钦在工作室墙上写下的“守艺亦创新”,这场跨越湘鄂的非遗寻访,不仅是一次文化探源,更是青年力量与传统技艺的双向奔赴。当更多年轻人接过传承的火炬,非遗必将在时光长河中,继续绽放属于每个时代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