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湖北汽院学子 “三下乡”:探寻非遗与历史,共绘楚韵文化新篇

    2025-08-22    阅读:
    来源:乐文俊
  2025年7月6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开启了一场兼具文化温度与历史厚度的调研之旅——先赴宜昌市秭归县屈原故里,探秘峡江草编的非遗魅力;再走进三峡移民博物馆,重温百万移民的“世纪壮举”,在非遗技艺与历史记忆中,深刻感受楚韵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屈原故里非遗文化小巷,团队成员被一家飘着淡淡草料清香的工坊吸引,这里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峡江草编传承人罗光林的“峡江草编”体验馆。推门而入,满墙的草编精品令人惊叹:微型龙舟灵动精巧、中国龙气势十足、蛇形萌宠憨态可掬,每一件作品都饱含匠心。罗光林热情地带领团队参观陈列室,讲述峡江草编的过往与今夕——传统草编以棕榈叶、玉米叶、艾草为原料,多用于装饰与随身佩戴,而他始终坚信“草编应兼具实用与审美价值”,于是将秭归皮雕、刺绣技艺融入创作,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

  谈及草编工序,罗光林细致讲解:从粽叶、玉米叶、丝茅草等原料的筛选,到清洗、开水煮染、固色冲洗、晾干扎把,每一步都关乎作品质量。他现场演示编织草编龙舟,普通草叶在其手中仿佛有了生命,逐渐勾勒出惟妙惟肖的造型。不久前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他带去的草编粽子供不应求,游客们不仅青睐作品,更被非遗传承人的用心所打动。随后,团队成员亲手体验编织,起初手法生疏,草叶频频散开,但在罗光林的耐心指导下,大家渐渐掌握技巧,一个个草编粽子、小蚱蜢初具模样,切身感受着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
  告别罗光林,团队来到三峡移民博物馆,仿佛踏入时光长河。在讲解员王海群的带领下,一段波澜壮阔的移民史缓缓铺展。1992年,第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这项承载中华民族百年梦想的工程,伴随着约130万群众的搬迁安置任务——这一规模在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史上都绝无仅有。“百万移民舍小家为大家,用奉献撑起三峡大坝的基石。”王海群的话,让团队成员深刻理解了移民精神的重量。
  博物馆内,“世纪壮举”主题雕塑首先震撼人心:移民们扶老携幼、肩扛行囊的身影,生动诠释着“爱国奉献、舍己为公”的核心精神。展览以“搬迁前—搬迁中—搬迁后”为脉络,设8个主题单元:“壮丽三峡巴风楚韵”展现三峡自然与人文风貌,“三峡工程百年梦圆”回溯工程历程,“百万移民湖北担当”则聚焦湖北库区移民故事,墙上的移民新村照片与对口支援名单,彰显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更令人动容的是旧城镇场景复原:青石板路、老式商铺、打铁铺的火星、茶馆的茶香,搭配悠长的峡江号子,让人沉浸式感受搬迁前的市井烟火。

  科技赋能让历史更鲜活。在“水下展厅”,4米深的水中复原着秭归老县城归州镇一角,全息投影下,老街、牌坊若隐若现,勾起不少人对故土的思念;多媒体互动区,团队成员通过触摸屏观看大坝建设动画、参与移民知识问答;负一层的裸眼3D影院,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大坝泄洪的震撼与高峡出平湖的壮丽。
  两个地点的调研虽已结束,团队成员仍沉浸在感动与思考中。峡江草编是楚韵文化的鲜活载体,百万移民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拾遗楚韵・启为创新”团队表示,将以此次调研为起点,通过实践与宣传,让古老非遗焕发新生,让伟大移民精神代代相传,为弘扬楚韵文化贡献青春力量。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三下乡总结视频|灯映薪传
  • 广东科技学院青承鱼灯突击队响应广东省“百千万工程”,赴顺德开展7天三下乡实践,以青春力量传承非遗与红色文化。
  • 08-22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