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西凤凰的德榜村,银不是冰冷的金属,而是流淌着苗族先民体温的文化血脉。当晨曦掠过吊楼的黑瓦,银匠铺里的錾子与银片相击,那清脆的声响,像极了先辈穿越时空的叮咛——这里的每一件银饰,都是用匠心写就的史诗,藏着一个民族对美好生活最炽热的向往。
7月12日清晨,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踏入德榜村。青石板路上,银饰店的铜铃随风轻晃,与远处传来的錾刻声交织成歌。走进村寨深处,便见百年吊楼的木窗里透出微光,那是银饰传承人麻利明师傅的工作室,光线下,一件件银饰泛着温润的光泽,仿佛将千年的时光都收进了纹路里。

工作室的展架上,“凤冠”的银丝如流云缠绕,“蝴蝶纹”的翅膀薄如蝉翼,灯光打在饰品上泛起粼粼波光,似有湘西的溪声在耳畔流淌。麻师傅说,这些纹样里藏着苗族的“密码”:蝴蝶是生命的图腾,凤凰则是当地神兽象征,回字纹则是对日子“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期盼。“我们没有文字,就把故事刻在银上,让后代摸着银饰,就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他指尖拂过一件苗族头冠,银片上的纹路已被岁月磨得温润,却依然能看出先民对平安的祈愿。

午后的阳光斜照进吊楼,我们围坐在麻师傅身边,听他讲与银相伴的半世纪。作为家族第五代传人,他从小握锤,掌心的老茧比银料更坚硬,却总说:“做银饰,靠的不是力气,是心。”他最珍视的,便是那一墙的苗族银饰——那是他眼中银饰的灵魂:“银会氧化变黑,但用心刻进去的念想,永远亮着。”
这些年,德榜村的匠人们一直坚持着手工打造银质饰品,现在带了许多徒弟来一起捏银片、敲纹样。“现在的年轻人爱新鲜,但银饰里的根不能断。”他带徒弟去城里参展,甚至开了账号带领网友一起来看纯手工打的银饰,“不是要让所有人都学手艺,是要让大家知道,我们苗族的日子,曾被银饰照得那么亮。”
离开非遗工坊时,似乎麻老师平静的生活又走上了正轨,看着货架上一个个摆放好了的银饰,铃声清脆得像一串流动的星光。我们忽然明白,这些银饰从来不止是装饰——它们是苗族儿女写给大地的情书,是刻在金属上的“生活颂歌”,更是一个民族用千年匠心守护的“光明信仰”。

当青年们的目光与银饰的流光相遇,便接过了一份沉甸甸的嘱托。这光芒里,有先民对自然的敬畏,有匠人对传承的坚守,更有所有苗族人对“日子如银般闪亮”的永恒向往。愿德榜村的打银声,能一直回荡在时光里,让每一代人都记得:真正的非遗,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活在烟火中、暖在心头上的生命记忆。(通讯员:苏久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