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律所赋能调解,共筑基层治理”

    2025-08-22    阅读:
    来源:烟台理工学院文法学院垚垚致远实践队
基层矛盾化解,需要多元力量协同发力。继去年以法院、仲裁视角深入调研基层纠纷解决路径后,文法学院垚垚致远社会实践队今年延续对基层治理的关注,以律师视角再度启程。7月12日,实践队在系主任吴淑霞老师,以及张乐乐、张晶、沙家辉三位法学老师带领下,赴山东正昀律师事务所开展专题调研。以专业视角响应党中央“健全社会治理体系”的要求,为构建多元共治的国家治理格局提供更立体的实践参考。
律所调解实践:经验与挑战并存
踏入律所,负责人曲主任热情相迎,带领团队成员进入会议室围坐交流,话题聚焦调解实务。曲主任从“民商案件多,法院立案难,审判困难”的角度切入,指出调解的不可替代性。在民商案件高发的当下,法院受案量激增,案件审理周期长、资源消耗大,而调解能灵活、高效地化解矛盾,成为缓解司法压力、保障当事人权益的重要路径。交流中,曲主任结合律所经办的案件,剖析调解工作的独特价值。是以灵活方式促成调解,让当事人免讼累、保权益,还融入基层人情与公序良俗,推动“案结事了人和”,更作为基层“多元共治”关键一环,衔接各方力量,构建解纷网络,助力社会治理体系完善。

调解的生命力自古皆然。西周设“调人”专司和解,现代获“东方一支花”美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明确完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国际上,美国ADR机制让95%案件在审判前化解,《新加坡调解公约》构建国际商事调解执行框架,印证“古今中外,调解无处不在”。

然而调解实践并非坦途。曲主任也谈到,线上调解存在“情感传递弱、信任建立难”的问题,当事人隔着屏幕易产生抵触,调解效果大打折扣;线下调解虽能营造沟通氛围,却受限于地域、时间,组织协调成本高。同时,部分当事人对调解存在“和稀泥”的误解,担心权益无法保障,拒绝配合调解程序,也为工作推进增添阻力。这些“现实困境”,让队员们意识到调解工作需在“破局”中探索前行。
专业对话:解码调解“底层逻辑”
在后续交流环节,律所律师围绕“调解的专业素养与工作方法”展开分享。曲主任强调,调解员在具有深厚的法律功底的同时,还要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稳定的情绪基调,高超的沟通艺术和责任感强的大爱精神。面对矛盾,要先精准识别“事实争议”与“情绪对抗”,像剥洋葱般分层处理——用法律知识厘清权责边界,以心理疏导抚平情绪褶皱,借沟通技巧搭建协商平台。
实践启思:锚定青春治理担当
此次实践让队员深知,调解是治理艺术。从古代“调人”到现代ADR,从“枫桥经验”到国际公约,调解随时代演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国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成为‘诉讼大国’,我国有14亿人口,大大小小的事都要打官司,那必然不堪重负!要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完善预防性法律制度,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从律所调研的“专业对话”,到基层实践的“躬行深耕”,烟台理工学院垚垚致远实践队成员不仅认识到调解的重要性、体会到“天下无讼”的职业终极使命,而且更加坚定了自己法治理想信念,将专业所学融入实践,让法治力量与青春担当同频共振。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七七警钟长鸣,推普助力前行
  • 由8名师生党员组成特别工作队,深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海子街镇安山村展开为期7天的三下乡,采取"党建+推普"工作模式,在开展普通话
  • 08-22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