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闾刺绣,作为中国的传统技艺,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因其产地曾是屈原任三闾大夫时的管辖区域而得名。这一技艺兴起于汉代,历经两千多年的传承,承载着浓厚的楚文化与屈原文化印记。三闾刺绣作品线条繁复、纹饰对称,题材多围绕当地民俗、屈原故事、自然风物等,讲究“脱形写神”,用针线勾勒出独特的地域风情。
7月8日上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前往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屈原祠芈绣馆,与三闾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成为老师的徒弟——乔贵荣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团队成员向乔老师学习了基础的针法,了解到其独特技艺,调研了荆楚文化与三闾刺绣的紧密联系,深刻感受到刺绣技艺的独特魅力及其在当代传承中的艰辛。
团队初抵芈绣馆,便被这间隐匿于山林中的刺绣作坊所吸引。房子周围树林环绕,芈绣馆坐落其中,宛如文人雅士隐居的住所。团队成员抵达时,乔贵荣老师正在制作三闾刺绣。乔老师捏针悬停,凝神定线后,手腕轻旋刺入缎面,挑线时弧度匀净。遇细节处放缓起落,指尖轻按缎面校准针脚,动作稳细如织。
在采访过程中,乔贵荣老师介绍了三闾刺绣的主要手法,包括挑花、课花、斗花、掇花、平绣五种。历史上针法曾达百余种,如今仍有十余种被传承使用。曾经的丰富针法,如今传下来的却屈指可数,保护三闾刺绣这项非遗文化迫在眉睫。
三闾刺绣与屈原文化密切相关。乔贵荣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一些代表性作品。绣娘多以屈原文化为灵感来源进行创作,将《离骚》《九歌》中提到的秋兰等元素设计成图案,还有包含屈原故里、中国梦等元素的图案以及秭归IP形象等,融入屈原故里的山水、风物、民俗、神话等,展现对屈原的敬仰和缅怀。乔老师重点讲述的一幅作品中绣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通过对橘树扎根南方、坚贞不移等特性的赞美,托物言志,展现出诗人屈原对故土的眷恋和高尚的品格追求。绣娘的一针一线将屈原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让队员们仿佛看到了年轻满怀热情的屈原。

如今,三闾刺绣在创新发展中焕发出新活力。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开发出了一系列时尚的文创产品,如刺绣书签、手机壳、丝巾等,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符合当代审美。在电商平台的助力下,这些产品远销国内外,让更多人领略到三闾刺绣之美。
三闾刺绣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周围没有工作的妇女提供了就业岗位,将指尖技艺转变为指尖经济,促进了当地女性的经济收益。不仅如此,之前不少女性因局限于家庭琐事,自身价值难以得到认可。而投身刺绣行业后,她们凭借精湛技艺收获尊重与肯定,无疑是对她们心灵的鼓舞。此外,三闾刺绣还增强了女性的社交与归属感。绣娘们通过参加刺绣培训、比赛和交流活动,结识志同道合的伙伴,拓展社交圈子。大家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形成了温暖的社群。在这个群体中,女性们彼此支持,共同为传承和发展三闾刺绣努力,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那些指尖翻飞的绣娘,接过的不仅是祖辈的针脚,更是一份文化自觉。她们让古老针法与现代审美相遇,让荷包、屏风不再只是物件,而成为可触摸的历史、可传播的乡愁。这种传承,从不是对过去的复刻,而是在坚守中创新,让传统技艺在当代生活里找到新的坐标——它既是绣娘们安身立命的手艺,也是一个地域文化身份的鲜活注脚。
团队成员坚信,三闾刺绣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对楚地文化根脉的守护。三闾刺绣的传承与创新,能让千年技艺在当代焕发持久生命力,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三闾刺绣的技艺之美、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