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黑陶亮如漆,薄透显神奇

    2025-08-23    阅读:
    来源:宋慧姿
  “黑如漆、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独特质感,源于精心的选料、精湛的轮制技艺与高温还原焰的淬炼,令黑陶在众多陶器中卓尔不群。这一工艺不仅凝聚着古代匠人的智慧,更以深邃的光泽、极致的轻薄与坚硬的质地,生动诠释了先民对美与实用的完美追求,成为探索新石器时代社会文化与技术演进的重要窗口,彰显其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7月13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走进湖南省怀化市五溪非遗园,与十里窑侗黑陶非遗传承人邱超老师深入交流。团队成员了解到黑陶的传承脉络,学习了其制作技法,也感受到十里窑侗黑陶在当代传承中的艰辛。
  团队步入黑陶工作室,一位师傅正端坐于陶轮前。他双手布满老茧却灵活有力,桌上是一团取自十里村陶泥矿山的泥料,含铁量高、粘性十足,是制作黑陶的绝佳材料。师傅将泥团重重摔在轮盘中心,随着轮盘转动,他双手轻压泥团找准平衡点,指尖缓缓发力,泥团渐渐攀升,拉出圆润的雏形。这看似简单的拉坯,实则全凭匠人手感与经验,稍有不慎,坯体便会歪斜。

  访谈中,邱超老师向团队阐释黑陶的精髓。其独特在于那抹浑然天成的墨黑。窑火历经千度淬炼,浓烟中的炭粒悄然渗入陶壁,凝成如漆似镜的光泽,不施釉彩而自有幽微锋芒。更奇的是其“薄如纸”的胎壁,最薄处不足一毫米,阳光斜照时仿佛能透见肌理,叩击却清越如磬,坚硬胜瓷。素净器身偶饰简洁弦纹或玲珑镂空,快轮旋出的线条规整利落,于质朴中暗藏惊心动魄的精巧,仿佛将千年时光凝入这一袭墨色里。
  待坯体在阴凉处自然风干数日,便被小心送入龙窑。窑门紧闭,柴火熊熊燃烧,温度精准升至千度以上。窑内空气被严格控制,形成还原气氛,浓烟如墨龙翻滚,炭粒更深层渗入陶壁,淬炼出永恒的黑泽。此过程需匠人日夜值守,丝毫温差皆可导致前功尽弃——或色泽斑驳,或胎壁崩裂。邱超老师感叹,每一件完美黑陶的背后,都是无数次失败与耐心的较量。

  访谈中,团队还了解到十里窑侗黑陶的传承并非坦途。邱老师坦言:“早年十里村家家以制陶为生,后来市场萧条,村里只剩外公一人坚守。”2012年起,邱超与外公龙国梁合力搜集整理当地制陶文史,寻访保护古窑址,新建小柴窑,让熄灭多年的窑火在十里村重燃。至2018年,邱超成功为沅河十里黑陶申报怀化市级非遗,吸引数十位村民返乡重操陶艺,秩序井然。邱超老师毅然回归传承黑陶技艺,不仅是对家族传统的坚守,更是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守望。每一道工序,每一抹墨色,都承载着岁月的沉淀与匠心的温度。在他的引领下,十里窑侗黑陶焕发出崭新生机。
  如今,黑陶正踏上创新之路。同样的泥土与古法,在巧思中化作年轻人青睐的茶具、摆件等文创。而让这份古老技艺真正接续时代脉搏的,是五溪非遗园体验馆的研学课堂。孩子们围坐陶轮旁,赤手揉捏陶泥,任其在指尖绽放想象之花,体验最本真的玩泥之乐。研学课堂不仅让孩子们感受陶艺乐趣,更在其心田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团队成员坚信,文化传承绝非故步自封,而是在创新中薪火相传。黑陶的传承与发展,必将让更多人领略这项古老技艺的当代价值,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守护,使十里窑侗黑陶在新时代绽放愈加独特的光彩。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