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青春聚力北湾行:六名大学生实践团扎根乡村书写暑期答卷

    2025-08-23    阅读:
    来源:微光助农实践团
  盛夏七月,暑气正浓,北湾村的稻田翻涌着翠绿的波浪。近日,来自江苏科技大学不同专业的6名同龄学子组成“微光助农实践团”,怀揣着服务基层的热忱,奔赴北湾村开展为期5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他们以同龄人的协作默契,围绕乡村调研、便民服务、文化互动三大方向,用脚步丈量乡村土地,用行动传递青春力量。
  
  分工协作摸村情,同龄搭档效率高
  
  “咱们6个人各有专业优势,正好分两组行动,一组负责产业调研,一组聚焦民生需求!”实践团出发前,队长小林便根据成员专业特长做好分工——农学专业的小周、电商专业的小吴组成“产业调研组”,负责摸清北湾村种植产业与销售情况;社工专业的小郑、英语专业的小徐组成“民生服务组”,重点关注村民生活需求与儿童教育;而设计专业的小冯、新媒体专业的小韩则作为“技术支持组”,为两组提供宣传与设计协助,6人形成“调研+服务+技术”的紧密搭档模式。
  
  抵达北湾村后,实践团第一时间与村委会对接。在村支书的带领下,“产业调研组”顶着烈日走进田间,小周凭借专业知识,仔细查看水稻长势、排查病虫害隐患,还蹲在田埂上与种植户王大伯交流“水稻节水灌溉”技巧;小吴则拿着笔记本,逐一记录村民反映的“葡萄销路窄”“柑橘缺乏品牌包装”等问题,短短两天便走访15户种植大户,整理出详细的产业痛点清单。
  
  与此同时,“民生服务组”在村文化广场搭建临时咨询点,小郑设计简易问卷,收集村民对“养老服务”“儿童托管”的需求;小徐则发挥英语优势,为村里10余名即将升入初中的孩子开设“趣味英语课”,用卡通卡片、英语儿歌激发学习兴趣,课堂上的欢声笑语吸引了不少村民驻足观看。“技术支持组”的小冯、小韩也没闲着,他们用相机记录下调研与服务的瞬间,还为北湾村的特色葡萄设计了“北湾甜夏”专属Logo,为后续宣传做准备。
  
  精准服务解民忧,同龄互动显温情
  
  结合前期调研结果,6名队员拧成一股绳,针对村民急难愁盼问题开展精准服务,同龄人间的默契配合让活动事半功倍。
  
  针对“农产品销售难”,小吴牵头策划“电商小课堂”,小韩负责制作PPT,两人配合着用通俗的语言,教村民如何拍摄农产品短视频、在拼多多开设店铺;小冯则将设计好的葡萄包装图案打印出来,现场演示如何通过包装提升产品吸引力,30余名村民围坐在一起,不时举手提问,小吴、小韩、小冯三人分工答疑,课堂氛围格外热烈。课后,他们还手把手帮种植户李阿姨完成抖音账号注册,发布第一条葡萄种植园的短视频,当天就收获了50多个点赞。
  
  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6名队员轮流上阵,每天下午在村留守儿童之家开展“多彩课堂”。小徐教孩子们唱英语歌,小郑组织“绘画比赛”,让孩子们画出心中的家乡;小周则带着孩子们走进田间,讲解水稻的生长过程,还教他们辨认常见的农作物,原本腼腆的孩子渐渐与队员们打成一片,临走前还把自己的绘画作品塞到队员手里。
  
  此外,队员们还关注到村内部分老人对智能手机使用不熟练的问题,小韩、小冯专门制作“手机使用指南”图文手册,手把手教老人如何视频通话、在线缴水电费;小郑则陪独居的张奶奶聊天,帮她打扫庭院,张奶奶拉着小郑的手说:“你们就像我的孙辈一样贴心!”
  
  青春感悟话成长,同龄情谊更深厚
  
  5天的实践转瞬即逝,离别时,6名队员与北湾村的村民、孩子们依依不舍。回顾这段经历,队员们纷纷表示,不仅收获了服务基层的成就感,更在与同龄伙伴的协作中加深了情谊。
  
  “以前在学校里和同学只是上课见面,这次一起住农家屋、吃农家饭,遇到问题一起商量解决,才真正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小周说,调研时遇到村民方言难懂,小郑主动当“翻译”,小冯帮忙记录,大家互相补位,才顺利完成任务。小徐则感慨:“看到孩子们因为我们的课程变得开朗,看到村民学会电商操作后的笑容,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未来我们还想通过线上联系,继续帮北湾村推广农产品。”
  
  此次6名大学生组成的实践团,以同龄人的协作优势和青春活力,为北湾村送去了知识与服务,也在乡村实践中实现了自我成长。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青年学子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绽放别样光彩。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