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背景与目的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基层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转型正需要青年力量的参与。今年暑假,我响应学校号召,参加了家乡安徽省潘集区田集新二村的“助农实践”活动。一方面,是为了助力当地农户解决农忙时节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深入田间地头,近距离观察乡村发展现状,感受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与机遇,将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二、实践时间与地点 实践时间为2025年7月15日至7月30日,共计15天。实践地点在安徽省潘集区田集新二村的杨爷爷家的农田,主要参与蔬菜和粮食作物的种植与管理工作。
三、实践过程与内容 活动开始,我对农业生产的印象还停留在“传统小农模式”的层面,直到跟着杨爷爷走进田间,才发现如今的乡村劳作早已融入了科学管理的理念,其中的门道远比想象中复杂。
图为杨爷爷在自家农田里示范松土流程
(一)除草与松土
杨爷爷告诉我,夏季是杂草疯长的季节,它们不仅争夺养分,还可能携带病虫害,影响作物产量。最初我用镰刀除草,要么留了半截草根,要么不小心割到旁边的玉米苗。杨爷爷耐心教我分辨杂草种类,还示范了用新型除草锄沿着垄沟作业的技巧——既能斩断杂草根系,又能通过松土增加土壤透气性,促进作物根系发育。烈日下,弯腰劳作不到半小时,汗水就顺着脸颊滴进泥土,后背的衣服也早已湿透。一天下来,腰酸背痛,才真切体会到“每寸土地的丰收都离不开实打实的付出”。
图为安工大学子为杨爷爷的农田锄地松土
(二)浇水与施肥
村里正在推进“节水灌溉试点”,但部分地块仍需人工辅助浇水。为了避开正午高温,我每天清晨五点就跟着杨爷爷到田间。我负责用移动式灌溉设备给蔬菜垄补水,看似简单的操作,却要精准控制水量——黄瓜喜湿但怕涝,茄子则需保持土壤半干。施肥时,杨爷爷带着我们按科学配比混合有机肥和复合肥,还特意强调:“不同作物的‘饭量’不一样,玉米拔节期得加氮肥,大豆开花要补磷钾肥,撒多了烧苗,撒少了长不好,这都是村里多年总结的经验,也是现在提倡的‘精准农业’。”这些细节让我明白,现代农业早已不是“靠天吃饭”,而是技术与经验的结合。
图为安工大学子为杨爷爷的菜地浇水
(三)采摘与收获
月底,菜园里的黄瓜、茄子陆续成熟,我跟着杨爷爷学习标准化采摘:黄瓜要选长度20厘米左右、顶花带刺的,茄子则以表皮紫亮、手感略硬的为佳,这样的果实耐运输、品相好,能卖出更好的价钱。采摘时,不仅要小心翼翼地避开藤蔓尖刺,还要注意不碰掉未成熟的果实,毕竟这些蔬菜将通过村里的电商合作社销往城市。看着装满筐的新鲜蔬菜,我的内心充满了成就感。
图为安工大学子为杨爷爷农田耕种管理后的景象
四、实践感悟与收获 半个月的劳动,让我对“社会”与“劳动”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首先,我看到了乡村振兴的真实图景。田集新二村通过“集体经营+电商销售”模式,让农产品有了稳定销路,但也面临着年轻劳动力流失、技术更新慢等问题。这让我意识到,乡村发展需要更多青年带着知识和热情回归,用创新思维破解难题。
其次,我读懂了基层劳动者的社会价值。村里的农户们,日复一日在田间忙碌,不仅保障着粮食安全,更支撑着城乡物资的流通。他们常说:“地种好了,大家的饭碗就稳了。”这种默默坚守的社会责任感,值得每一个人尊重。
最后,我明确了青年的社会担当。过去总觉得“社会”是个宏大的概念,如今才发现,它就藏在每一次除草、每一次施肥里。作为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走进社会、了解社会,用实际行动为基层发展贡献力量。
五、总结 这次下乡实践,虽少了城市的便捷,却让我在与土地和村民的接触中,真正理解了“社会”二字的重量。它不仅让我掌握了基本的农业技能,更让我看清了城乡发展的关联与青年的责任。未来,我会带着这份体验,在学习中更注重联系实际,在生活中更关注社会需求,努力成为能为社会发展添砖加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