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3日,华南师范大学书画协会流墨实践服务队在茂名市信宜市怀乡镇怀乡第一中学开展“‘字’从遇见你,信宜启新章”汉字文化主题活动。此次活动为响应国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以该校初中学生为对象,通过识别甲骨文、猜字谜、书法创作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汉字文化与信宜地方文化。活动由流墨队文教组高佳瑜、游君敏、李妍蓓担任主讲。
本次汉字文化主题活动紧扣“识古字、解谜题、书文脉”的核心设计,设置“甲骨寻字踪”“巧思解字谜”“笔墨书字韵”三个环节。课程设计遵循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将知识讲解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既贴合初中学生的知识储备与认知特点,又通过小组竞赛、创意创作等形式激发参与热情。其中,书法创作环节融入信宜宣传标语书写,让学生在笔墨实践中深化对家乡文化的认同。
甲骨寻字踪作为活动的开篇环节,旨在通过甲骨文识别让学生触摸汉字的古老起源。环节设计以“认识甲骨文”为核心,先通过甲骨文建立基础认知,再以小组合作匹配深化理解。主讲老师李妍蓓借助多媒体课件,讲解甲骨文的历史背景:“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起源于约3000年前的商朝,1899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殷墟被发现时,曾被误认为是药材。”她结合“日”“月”“山”“水”等典型字例,展示甲骨文“形象性强、兼具图画性质”的特点,直观呈现象形造字的逻辑。
讲解结束后,各小组领取印有不同甲骨文的材料卡。按照课程设计,小组需在五分钟内合作完成“甲骨文符号——现代汉字”的匹配任务。活动现场,各小组迅速进入协作状态:有的成员对照课件图例逐一比对,有的在草稿纸上勾勒符号轮廓辅助联想,有的结合生活经验推导猜想。

图为流墨实践服务队李妍蓓讲解甲骨文图片。李妍蓓摄
巧思解字谜环节紧随其后,以汉字形义特点为核心设计谜题。课程通过梯度化谜题设置激发思维活力,让学生在趣味互动中感受汉字的构字智慧。主讲老师游君敏先借助“日复一日(打一字)”“半取半送(打一字)”等经典示例,生动讲解拆字、会意等猜谜技巧,引导学生发现谜面与谜底之间的逻辑关联。
随后,各小组领取不同的字谜材料,材料中既有“一个人搬两个土”这样的基础题,也有“尽是缺点”等需要灵活联想的题目。同学们迅速进入协作状态,有的负责记录谜面线索,有的专注拆解字形结构,有的则结合字义展开联想,遇到复杂谜题时便围在一起共同分析。当成功破解一道难题时,小组内因思维的碰撞而愈发活跃。

图为流墨实践服务队游君敏讲解字谜题目。李妍蓓摄
笔墨书字韵环节作为压轴环节,将“汉字文化+地方文化”深度融合,成为活动的点睛之笔。主讲老师高佳瑜按照“基础讲解—实践练习—创意创作”的流程开展教学。她先示范毛笔指实掌虚的握法,再讲解楷书基本笔画“横平竖直、起笔藏锋、行笔稳健”的要领,最后强调作品布局需字距匀称、章法协调。
为让学生掌握基础技巧,高佳瑜播放了楷书基本笔画教学视频,视频中特写镜头展示“横画起笔藏锋、行笔平稳、收笔回锋”的动作细节,配合旁白讲解力度控制要点。视频结束后,她在铺着毛毡的讲台上现场示范。

图为流墨实践服务队高佳瑜讲解书法技巧。孙乐摄
随后,学生们领取信宜宣传标语材料与毛笔、毛边纸、宣纸等工具,材料上“信宜山水秀,古韵传千年”“品信宜风情,承文化根脉”等标语格外醒目。大家先在毛边纸上反复练习,有的专注调整笔画形态,有的不断琢磨字间间距,教室里只听见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练习过程中,老师们在各组间巡回,对握笔姿势、笔画形态进行指导,用手势示范运笔方向。正式创作时,学生们在瓦当宣纸上认真落笔,部分学生还在作品中巧妙融入竹编、三华李等信宜元素,让书法作品在展现汉字之美的同时,更添地方文化韵味。

图为学生在毛边纸上书写书法作品。李妍蓓摄
从甲骨文的苍劲线条到书法的灵动墨韵,从字谜的智慧碰撞到信宜文化的生动诠释,此次汉字文化主题活动,在学生们的专注与收获中落下帷幕。甲骨文识别与书法创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审美,对这些文化形式的学习实践,有助于学生们深入感受汉字文化的深厚底蕴。活动中展现的汉字形义之美与地方文化特色,传递着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影响着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