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弦歌不辍映苍洱:中国计量大学学子探访白族非遗双生花

    2025-09-01    阅读:
    来源:中国计量大学量教有为团队
《弦歌不辍映苍洱:中国计量大学学子探访白族非遗双生花》

   七月的洱海之源,苍山云绕,洱海风清。在这片蕴藏着千年文明的土地上,两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正在深情上演。中国计量大学"量教有为"团队一行十人,怀揣着对非遗文化的敬畏之心,深入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展开为期六天的文化调研。7月7日,团队探访传统乳扇制作作坊,品味舌尖上的非遗记忆;7月12日,造访邓川汉调传习所,聆听穿越时空的文化回响。通过沉浸式体验与深度访谈,队员们用青春的脚步丈量非遗传承之路,用年轻的视角记录白族饮食与音乐非遗的当代传承,见证乡村振兴中文化赋能的创新实践。
  
乳扇凝香:舌尖上的七月光阴
  七月初的洱源县城,晨光熹微中,空气中已然弥漫着奶香与玫瑰的甜香。7月7日清晨,中国计量大学"量教有为"团队循香而至,在一家挂满乳扇的传统作坊前驻足。竹竿上悬挂的千张乳扇如白帆招展,在晨曦中泛着温润的光泽。制作乳扇的阿姨正在灶台前忙碌,手中的竹筷在奶锅中轻轻搅动,动作娴熟而优雅。
"酸水点奶,贵在时机的把握。"阿姨向围成一圈的队员们演示着这项传承了八百年的古老技艺。电磁锅中,酸水与新鲜牛奶相遇的瞬间,乳清与乳蛋白迅速分离,渐渐凝结成絮状凝块。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只有奶香在空气中缓缓流淌。队员们屏息凝神,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在阿姨的鼓励下,队员们轮流上手尝试。一双双年轻的手,小心翼翼地学习着将凝块抻展成片的技巧。"力道要柔中带刚,就像对待一片云。"有队员在体验后如是形容。虽然动作略显生疏,但每个人都全神贯注,仿佛手中捧着的不是奶制品,而是一段鲜活的历史。
  团队在调研中了解到,乳扇至今仍然是当地人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清晨的集市上,随处可见购买乳扇的当地居民;傍晚的餐桌旁,烤乳扇的香味从家家户户飘出。虽然大部分乳扇都是在本地消费,但也有一部分游客会特意购买,将这份独特的味道带回家乡与亲友分享。洁白轻薄、质感柔韧的乳扇,散发着浓郁奶香与淡淡乳酸气息,不仅是美味的食物,更承载着云南地区深厚的饮食文化内涵,是当地人民智慧与勤劳的结晶。
弦歌绕梁:月光下的非遗对话
  五天后,7月12日的午后,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洱海湖面,泛起粼粼波光。团队转赴右所镇焦石村,造访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邓川汉调传习所。还未走进院落,悠扬的歌声已随风传来,如洱海的微波般荡漾在耳边。传习所内,两位非遗传承人正在即兴对唱。"汉调汉调,调是汉家的调,情是白族的情。"歌词既带着汉语的典雅,又洋溢着白族民歌的直白热烈。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堪称白、汉民族文化融合的活化石,每一句歌词都凝聚着两个民族的文化智慧。队员们静静地坐在一旁,生怕打扰这美妙的音乐对话。歌声时而高亢激昂,仿佛诉说着苍山洱海的壮阔;时而婉转低回,好似在倾吐着细腻深沉的情感。
在对唱表演后,传承人张老师开始耐心地教授小三弦的演奏技巧。队员们围坐在一起,认真学习基本的音律知识。"三弦三弦,三个音弦却要弹出七十二调。"张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每个调式对应的情境——有的适合劳作时对唱,有的专用于男女传情达意,有的则是在节庆祭祀时使用。每一个调式背后,都藏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最让队员们印象深刻的是体验环节。当他们亲手拨动琴弦,当生涩的音符从指尖流淌而出,传统文化的种子也在心中悄然生根。团队成员还体验学习了小唢呐等乐器,年轻的身影与古老的建筑相映成趣,传统与现代在这一刻完美交融。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队员们深切地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生命力。传习所的墙上挂着详细的传承谱系图,团队注意到一个令人欣慰的现象:除了老一辈传承人,现在还有了中年和青年的传承群体。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介绍,通过"非遗进校园""传承人培养计划"等项目,邓川汉调已建立起老中青三代传承体系。更让人振奋的是,当地中小学已经将邓川汉调纳入音乐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就能接触、了解并热爱这门古老的艺术。
双生之花:非遗保护的洱源实践
  通过连续多日的深入调研,团队发现在洱源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虽然乳扇制作与邓川汉调分属不同类别的非遗项目,但当地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整体性保护策略。这种策略既尊重非遗项目的独特性,又注重整体文化生态的保护与建设。
  在乳扇制作这类技艺型非遗项目的保护上,洱源县坚持"生产性保护"理念。一方面完整保留传统制作工艺,确保技艺的纯正性;另一方面通过适度市场化,让传统技艺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乳扇制作作坊既保持了传统特色,又通过游客体验、线上展示等方式拓宽了传播渠道。这种保护方式不仅让古老技艺得以延续,更让传承人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形成了良性循环。对于邓川汉调这类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则采用"活态传承"的保护方式。通过建立传习所,为传承人提供稳定的教学场所;通过组织展演活动,让古老艺术重归现代生活;通过录制音像资料,为后世留下完整的文化记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地创新性地将邓川汉调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开发出非遗研学课程,既增加了传承人的收入,又扩大了非遗文化的传播范围。
这种分类保护、整体推进的策略正在显现出显著成效。在乳扇制作方面,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精髓,又通过旅游体验实现了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播的双赢;在邓川汉调传承方面,除了日常教学活动,还定期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学者和学生团队前来调研学习。
青春注脚:文化传承的时代新篇
  六天的调研时光转瞬即逝,但对每个团队成员而言,这段经历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传习所的院子里,队员们用相机记录下传承人抚琴的双手——那双布满岁月痕迹却依然灵活的手,正是一个民族文化记忆的载体;在乳扇作坊中,队员们认真记录每一个制作环节,仿佛在书写一部活着的文化史诗。更难得的是,队员们不仅学会了乳扇的基本制作工艺,掌握了邓川汉调的基本调式,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与非遗传承人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系。这种联系超越了年龄的差距,跨越了地域的距离,是文化传承中最动人的部分。当年轻的队员们拨动琴弦,当年长的传承人露出欣慰的笑容,文化就在这一刻完成了代际传递。
   通过此次调研,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非遗保护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记忆的延续,一种民族精神的传递。每一个非遗项目都是一颗文化的种子,需要合适的土壤和精心的呵护才能生根发芽。而年轻一代要做的,不仅是记录和保护,更要创新和发展,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相信在这样的传承中,邓川汉调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那穿越千年的弦歌必将久久回荡在苍洱之间;乳扇等传统美食也将继续飘香,用最朴素的方式诉说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故事。而这些年轻学子带来的新鲜视角和创新思维,也必将为非遗保护注入新的活力,让传统文化在岁月的长河中继续流淌,生生不息。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