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晨雾轻笼,青瓦飞檐间,一支怀揣热忱的队伍静立古寺前。成都理工大学“候鸟计划”志愿服务团队,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好奇,踏上文化寻根之旅。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新津区观音寺,那里珍藏着明代壁画的瑰宝,静候他们去探寻、去感悟。

踏入古寺,时光似凝滞。队员们屏息凝神,目光被壁画上观音菩萨的衣袂吸引,那流畅的线条宛如山间涓涓清泉,轻柔而绵长,每一笔都饱含匠心。矿物颜料在光影下闪烁着温润的光泽,仿佛每一片色彩都在低声诉说着匠人的虔诚与执着。社区文化顾问王老师轻声讲述着壁画背后的故事,而队员们在带队吴老师的引导下,从颜料的成分到构图的逻辑,从宗教的寓意到民间的审美,深入探讨着这一幅幅跨越五百年的艺术珍品。此刻,壁画不再只是冰冷的颜料与线条,而是古人对“美”与“善”最深情的诠释。

步入寺院深处,檀香袅袅,古柏枝干上的深浅纹理仿佛在低语,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在观音殿内,明代壁画宛如一幅鲜活的历史画卷,这些诞生于明成化年间、历经五百余年风雨的艺术瑰宝,散发着惊人的艺术感染力。从观音菩萨的慈悲面容到生动的民间故事,每一幅壁画都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让队员们沉浸其中,久久不愿移步。

调研结束,带队老师吴教授总结道:“这次活动,是实践,更是文化寻根之旅。”她的话语充满力量与期待:“希望同学们把今天的所见所闻转化为持续的行动力,像候鸟般传递文化的火种。”队员们若有所思,手中的相机记录了壁画的每一处细节,也捕捉了传承人掌心老茧的厚重情感。这些光影素材,将成为他们带回校园的珍贵礼物。

夕阳西下,余晖为古寺飞檐镀上金边,队员们与壁画中的观音像在暮色中渐行渐远。这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也是一场与青春的碰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少数人的坚守,更是一代代人的接力。这些年轻的“候鸟”,带着对文化的敬畏与热爱,踏上了新的征程。他们相信,文化的种子终将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生根发芽,绽放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