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塔里木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青春寻访红色路,润疆筑梦新征程”实践团来到阿拉尔市农一师一团采访塔里木大学毕业生、党员选调生
——杨武武。旨在通过此次采访,深入了解基层党员选调生的工作日常与成长历程,探寻他们将青春理想融入乡村振兴实践的动人故事,学习新时代青年党员扎根边疆、奉献基层的责任与担当。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党员选调生杨武武。刘家兴 供图
7月的戈壁滩,日头刚爬高就晒得人睁不开眼。实践团队驱车一百二十余公里来到阿克苏市一团,一路上见到的是荒芜的戈壁,偶尔有几丛倔强的骆驼刺,当车辆驶入团场地界,连片的棉田在风中翻涌着绿浪,道路两旁的白杨树挺拔矗立,与此前戈壁的苍凉形成鲜明对比。
出发前在服务区歇脚时,团队负责人朱乾灼就跟杨武武通了电话。中午到工作服务区进行采访,见到杨武武时,他刚从田间地头回来,裤脚还沾着泥土,皮肤被晒得黝黑,杨武武招呼着实践团成员,声音带着基层工作者特有的爽朗。热情地迎上前来与团队成员握手,能够感受到他手掌上厚厚的老茧。
访谈中显担当
访谈中,实践团了解到党员选调生杨武武是扎根基层的“多面手”,在一团他不仅统筹三支一扶的项目管理,还责职工退休和相关补贴发放等工作,用多重身份诠释基层干部的使命。在与实践团队成员谈及为何选择扎根基层时,杨武武缓缓开口:“大学时学的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毕业时边疆基层急需懂技术的年轻人。”团队成员听到这句话后若有所思,“将自身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将知识转化为成果,对于团队队员们来说任重而道远。”成员林达说,在交流中团队成员对于未来的规划也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
挑战中践誓言
当被问及工作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时,杨武武坦言,刚到基层时,语言不通、民情不熟曾让他一度陷入困境,于是他利用休息时间跟着当地老乡学方言,挨家挨户走访调研,把群众的需求一一记在笔记本上,也记在心里。慢慢地,村里的老人遇到难题会主动打电话找他,年轻人创业也愿意找他出谋划策。他说:“基层工作没有捷径,就是要脚踏实地。”实践团成员深有体会,一边认真记录,一边不时点头。
工作中见细节
随后杨武武带领团队成员参观了基层工作者们的“根据地”。他先拉着大家往院角的平房走。推开门,墙上“三支一扶工作台账”几个字被阳光照得发亮,表格里红笔勾着密密麻麻的“在岗”。转到主办公楼的档案室,铁皮柜里的档案盒码得齐整,最上面两摞贴着“退休职工补贴申领”。“他们的工作很严谨,对于分工很清晰。”团队成员董东豪发现,通过参观团队成员更深刻的理解到细节的重要性。
图为团队成员在一团与基层工作者合影。刘家兴 供图
采访快结束时,夕阳把远处的胡杨林染成了金色。实践团成员周占龙问杨武武有没有想过离开,他摇摇头:“我才来两年,要学的、要干的还多着呢。”团队成员们意识到,基层不仅是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更是锤炼意志、增长才干的生动课堂。最后分别时团队成员纷纷表示:未来要将所学知识与基层需求紧密结合,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不断磨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