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兵团故事,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塔里木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青春寻访红色路,润疆筑梦新征程”三下乡实践团于7月6日走进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对话银龄讲解员群体。实践团成员在聆听他们扎根边疆、奉献一生的故事中,近距离触摸兵团发展的历史脉络,感悟那份融入血脉的家国情怀。
一生践行“一次办好一件事”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银龄讲解员组长曾海先。贾高阳 供图
实践团首先拜访了银龄讲解员组长曾海先同志。得知团队来访,曾老热情地迎到门口,眼神中闪烁着热切的光芒,仿佛早已准备好要分享那些珍藏的故事。“在阿拉尔一师兵团四十多年,这里就是我的家,”曾老声音洪亮,“退休了,也闲不住,就想把这里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他将自己的一生凝练成一句箴言:“一次只能办好一件事。”回忆起1970年参军,他眼中仍有当年的锐气:“名额少,但咱得争取!进了部队,天不亮就扫雪,摸着黑给大伙烧煤取暖,就想着多挣军分。”凭借一手好字和踏实肯干,他被推荐为测量员,所在的连队荣立集体三等功。退伍时,他毅然选择留下,在远离家乡数千公里的南疆水库,一干就是几十年。这份“一次办好一件事”的执着,贯穿了他从少年到银发的漫长岁月。
根植热土,代代相传的奉献
随后,实践团见到了银龄讲解员唐玉珍同志。作为兵团第二代,她的父亲是首批挺进塔里木的拓荒者。她端坐着,双手交叠放在膝上,目光温柔而坚定地扫过年轻的队员们。“我是喝着塔里木河的水,在这片盐碱地上长大的,”她的话语里带着岁月的沉淀。当提及生活最大的变化时,她嘴角泛起一丝感慨的笑意:“现在孩子们可能不懂,以前冬天上厕所,那真是冻得人哆嗦。现在好了,‘厕所革命’暖了人心。”这看似微小的改变,在她口中却承载着几代兵团人生活的巨大变迁。
图为银龄讲解员唐玉珍接受实践团采访。贾高阳 供图
“我父亲把根扎在了阿拉尔,我也在这里扎下了根,”她的语气变得郑重,“将来,我的儿子、孙子,也会在这里继续生长、继续奉献。阿拉尔,就是我们的根!”她的话语如同胡杨的根系,紧紧抓住脚下的土地。
采访尾声,唐玉珍同志殷切地望向青年学子:“阿拉尔有广阔天地,特别需要你们这样的知识青年留下来,和我们一起,把这里建设得更美!”
触摸历史,青年立志扎根边疆
通过本次寻访,实践团成员回顾了兵团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切身领悟到银龄讲解员身上那份对兵团、对阿拉尔深沉无私的爱。曾海先同志一生专注坚守的执着精神,唐玉珍同志一家三代扎根边疆的奉献情怀,让青年学子深受触动。
团队成员立志扎根基层,发挥专业所学,讲好新时代的兵团故事,弘扬不朽的兵团精神,让更多人了解这片热土上的奋斗史诗。同时,团队成员将进一步深入边疆大地,在新征程上展现青春作为、贡献青春力量,为建设美丽新疆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