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中国战略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政策背景下,社区医养服务正成为打通基层健康"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抓手。广东医科大学颐康医养服务队的实践,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如何将国家战略转化为社区服务的"毛细血管"级落地。这支队伍以"病房送温暖"为载体,创新性地实现了三重战略价值:一是推动医疗资源下沉,构建"预防-治疗-康复"社区闭环;二是培育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为未来医疗队伍储备有温度的仁心医者;三是探索"青春伴夕阳"的可持续模式,为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提供鲜活样本。
7月7日,骄阳似火,烤得大地滚烫,连空气都仿佛凝固了一般。蝉鸣声此起彼伏,在湛江市霞山区建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上空,交织成一曲夏日独有的交响。然而,就在这片被暑气笼罩的天地里,一群年轻的身影却带来了一股别样的清凉与暖意。他们是广东医科大学颐康医养服务队的队员们,怀揣着满腔的青春热忱,踏入了这片需要关怀的角落,开展了一场主题为“病房送温暖”的志愿服务活动。他们的到来,如同一股清泉,不仅滋润了燥热的空气,更在那些久病卧床、心灵孤寂的老人们心中,洒下了一片明媚的阳光。
活动伊始,为了将健康知识这颗“种子”播撒到更多社区居民的心田,队员们便化身热情的“播种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口及周边的社区小径上忙碌起来。他们手中拿着精心准备的、图文并茂的健康知识传单,那是队员们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反复修改才定稿的成果,内容涵盖了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的预防知识,从饮食调理的细微之处,到日常锻炼的科学方法,每一个细节都力求精准、易懂。队员们热情地迎向过往的老年人,脸上带着真诚的微笑,用温和而清晰的声音,耐心细致地讲解着传单上的内容。他们的目光专注而温暖,仿佛要将这些关乎健康的讯息,一一刻入老人们的记忆里。
“姑娘,这个‘低盐饮食’具体要怎么个低法呀?家里老头子口味重,说了也不听。”一位头发花白的大爷接过传单,带着几分好奇,也带着几分对健康的焦虑,向一位队员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队员们立刻俯下身,耐心地解释道:“大爷,您别急,低盐不是说一点盐都不放,而是要控制量,比如每天别超过5克,大概就是一个啤酒瓶盖那么多。您可以买个小盐勺,做饭的时候量一量。另外,做菜时可以多放点葱姜蒜、醋之类的调味,也能提升味道,减少对盐的依赖。”队员们不仅讲解,还结合大爷的具体情况,给出了诸如“可以鼓励老头子多参加社区组织的集体活动,转移注意力”、“晚上睡觉前可以给他讲讲有趣的小故事”等贴心的建议。
老人们接过传单,原本因为炎热和病痛而略显疲惫的脸上,露出了好奇与感激的笑容。他们或低头仔细阅读,或指着不懂的地方向队员们提问,队员们总是不厌其烦,一一耐心解答。一时间,社区小径上,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伴随着队员们温和的讲解声和老人们满足的交谈声,现场气氛温馨而融洽,仿佛夏日的燥热都被这份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所驱散。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知识传递,更像是一场跨越年龄的对话,让健康理念在交流中生根发芽。

(图为广东医科大学颐康医养志愿服务队队员向老人派发传单科普慢性病预防知识。黄宽楷 摄)
随后,队员们带着满满的关怀,轻轻推开了一扇扇病房的门。他们小心翼翼地放轻脚步,生怕惊扰了病榻上的老人。走进病房,一股混合着消毒水味道和夏日闷热的气息扑面而来,但这并未影响队员们脸上的笑容。他们轻声细语地与老人们交流,俯下身,凑近老人的耳朵,耐心倾听他们缓缓诉说的往事、病痛带来的不适,或是生活中的点滴需求。关切的眼神,温柔的话语,像和煦的春风,拂过老人们因疾病而略显黯淡的心房。

(图为队员与老人交谈慰问。黄梓彤 摄)
“张奶奶,您今天感觉怎么样?是不是好多了?”一位队员轻声问道,并顺手帮老人整理了一下有些褶皱的被褥,动作轻柔得如同对待易碎的瓷器。“哎,好多了,就是觉得浑身没力气。”张奶奶望着眼前这个笑容灿烂的年轻人,眼中闪烁着感动的泪花。“奶奶,您放心,好好休息,身体会慢慢恢复的。您看看这个报纸,上面有讲养生知识的,我读给您听好不好?”队员说着,便拿起桌上的报纸,用清晰而富有感情的声音读了起来。老奶奶听着,嘴角不自觉地向上弯起,干枯的手紧紧握住了队员的手,那双手虽然不大,却传递着令人安心的力量。
图为队员带老人活动。于树桐供图
另一间病房里,一位队员正用自己专业的医学知识,为一位患有轻微心脏病的老人及其家属提供简单的健康咨询。“叔叔阿姨,根据张医生的诊断,您这个情况主要是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平时可以适当散散步,但不要走太远,感觉不舒服马上停下来。饮食上要清淡,少油少盐,多吃蔬菜水果……”队员一边讲解,一边还拿出笔,在纸上画了简单的示意图,解释药物的作用和注意事项。家属听得十分认真,不时点头记录,连声道谢。

(图为广东医科大学颐康医养志愿服务队队员与老人交谈慰问。于树桐摄)
有的队员则陪老人聊家常,听他们讲年轻时的故事,分享子女的趣事;有的队员帮老人擦拭额头的汗水,递上一杯温开水;有的队员甚至带来了自己精心准备的、用废旧材料制作的小工艺品,教老人如何动手制作,让病痛的时光也充满了乐趣。老人们眼中闪烁着感动的泪花,紧紧握住队员们的手,不停地说着:“谢谢你们,孩子们,谢谢你们来看我们,你们真是个好孩子!”这份来自广东医科大学学子的真诚关怀,如同夏日里的一缕清风,不仅吹散了病痛带来的阴霾,更温暖了老人们那颗或许已被孤独和病痛侵蚀许久的心房,让他们感受到了被重视、被关爱的幸福。

(图为广东医科大学颐康医养志愿服务队队员与老人交谈慰问。于树桐摄)
此次“病房送温暖”行动,颐康医养服务队不仅成功地将实用的健康知识传递到了社区居民手中,更在老人们的内心深处,种下了一颗关怀与希望的种子。这既是一场知识的普及,更是一次深刻的情感交流。队员们用实际行动,生动地践行着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他们不仅致力于未来的救死扶伤,更在当下,用青春的活力与爱心,去抚慰那些需要帮助的灵魂。他们努力让每一位老人都能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真正体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温暖,减少病痛与孤独带来的困扰。

(图为广东医科大学颐康医养志愿服务队、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照。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摄)
队员们的付出,赢得了社区医院工作人员和老人们的一致好评。护士长看着这群忙碌而认真的年轻人,欣慰地说:“这些孩子真不错,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帮助,更是一种活力和希望,让我们的工作环境也变得更温暖了。”老人们更是对队员们赞不绝口,纷纷表示希望他们能常来。
这场发生在夏日骄阳下的志愿服务活动,如同一首动人的乐章,在湛江市霞山区的上空奏响。它不仅为构建更加健康、和谐的幸福社区,添上了一个温暖而有力的注脚,更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学子服务社会、关爱他人的精神风貌。当夕阳的余晖洒在队员们离去的背影上,那道被拉长的影子,仿佛也化作了连接青春与夕阳、传递爱与希望的桥梁,在湛江市的天空下,留下了一道充满温情的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