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理工大学学子助力民勤变绿洲
七月的河西走廊,阳光炽烈如焰,腾格里沙漠与巴丹吉林沙漠的边缘,却有一片绿洲倔强生长。7月16日至20日,来自兰州理工大学的大学生带着对"沙漠"的复杂想象,走进甘肃民勤防沙治沙纪念馆,在连绵的沙丘间亲手种下一株株梭梭苗。两天的实践里,他们触摸到了沙粒里的历史,更读懂了"绿洲"二字背后的重量。
纪念馆里的"沙粒博物馆":从恐惧到敬畏的第一课
7月16日上午,实践团成员站在民勤防沙治沙纪念馆门前时,还未完全理解眼前这座灰白色建筑的分量。这座形似"沙丘"的建筑,是全国唯一一座以防沙治沙为主题的专题纪念馆,外墙上的浮雕里,既有上世纪50年代农民用麦草方格锁黄龙的场景,也有现代治沙人驾驶机械压沙的身影。
走进展厅,一块刻着"决不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石碑首先撞入视野。这是2001年温家宝总理考察民勤时留下的警示,玻璃展柜里陈列着1950年代的"沙害档案":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中,狂风卷着沙粒遮天蔽日,一位母亲用围巾裹着孩子的脸艰难前行;一组对比数据触目惊心——1950年代,民勤绿洲面积占比36%,到1990年代已缩减至18%。
"这些不是数字,是我们的命。"纪念馆讲解员张敏说到,她指着展柜里的一把磨秃的铁锹说:"这是薛百镇老支书魏光财用了30年的工具,他带领村民在沙窝里种了10万株沙枣树,临终前还攥着树苗。"玻璃地面下,一层层叠放的麦草方格标本让实践团成员蹲下身仔细观察——每块1米见方的麦草,被压成菱形网格,像一张张大地的"创可贴",将流动的沙丘牢牢锁住。
在"治沙科技"展区,展厅尽头的电子屏上,滚动播放着近20年的卫星地图:曾经不断扩张的沙漠前沿,如今被一道绿色的"长城"缓缓逼退——民勤县森林覆盖率从2000年的4.8%提升至2023年的19.3%,沙化土地面积连续20年缩减。
沙窝里的"绿色战役":从课本到土地的实践课
7月17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实践团成员已背着水壶、扛着树苗来到治沙点。这里的沙丘呈缓坡状,远处可见零星的梭梭树——这种耐旱灌木是民勤治沙的"主力军",根系能深入地下10米吸收水分。
"先挖直径40厘米、深50厘米的坑,坑底要踩实,不然苗子会被风刮倒。"当地林业站技术员蹲在地上示范。他皮肤黝黑,手掌布满老茧,实践团携带上百株树苗前去种植。技术人员解释:"民勤的沙地像块'夹心饼干',白天表层升温快,晚上又迅速降温,这种温差会让植物根系难以适应,所以必须把坑挖到底,让根须扎进稳定的湿土层。"在了解完注意事项后,团队成员进行了不同种植方式的保水效果对比试验。
准备与实践:团队成员亲手种植耐旱植物,如梭梭、沙柳等,学习种植技巧,了解植物习性及沙漠环境要求,感受沙漠植树的艰难。
挖坑、扶苗、填沙、踩实、浇水——看似简单的步骤,在沙地里却异常费力。更棘手的是固沙——刚埋好的沙面,一阵风刮过就会露出下面的湿土,小组成员不得不轮流用身体挡风,用手将沙子重新压实。中午时分,学生共种下160株梭梭苗。汗水顺着帽檐滴在沙地上,瞬间被吸得无影无踪;后颈被晒得发红,却没人喊热。收工前,大家站在自己种下的树苗前合影,镜头里的沙丘上,一行行绿色的"小旗子"在风中轻轻摇晃。
实验与推广:设计对比实验,设置传统种植、草方格固沙及草方格加SAP三种实验组,掌握相关技术并应用于实践。走访治沙站,与技术人员交流,组织村民培训会,现场演示SAP保水效果,讲解草方格维
数据采集与成果总结:采用双轨制监测方案,短期快速验证阶段每日3次检测土壤含水量,长期系统观测植物生长指标及固沙结构稳定性,建立生长周期数据库。实施二重记录机制,拍摄对比照片,填写观测记录表,收集历年治沙数据。运用对比分析法量化评估治沙成效,进行成果总结。
青春与绿洲的约定:一场跨越代际的传承
离开民勤的那天,实践团成员在纪念馆留言簿上写下:"今天我们是种树的人,明天我们要做护绿的桥。"风掀起纸页,窗外的沙枣花正香,远处的绿洲与沙漠的交界线,在阳光下清晰而坚定。从恐惧沙粒到敬畏生命,从课本理论到躬身实践,这群年轻的大学生用两天时间完成了一场深刻的成长课。他们种下的不仅是梭梭苗,更是对生态责任的深刻认知——正如民勤治沙纪念馆墙上的一句话:"每一株苗都是希望,每一个人都是治沙人。"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