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绿意可期,为积极响应国家“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号召,传承新时代青年扎根西部、建功立业的奋斗精神,提升大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与实践担当,2025年7月19日到21日,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学生会联合校团委,在甘肃民勤荒漠治理区组织开展了“固水有绿”工程的实效验证一一 民勤高吸水性树脂(SAP) -草方格智慧治沙与旱塬重生行动主题活动。本次活动由学院专项团队统筹推进,得到全院师生热烈响应,共10余名师生志愿者参与其中,在腾格里沙漠边缘共同栽种梭梭树、沙柳等耐旱苗木,用汗水为戈壁荒漠播撒生机,为筑牢西北生态安全屏障注入青春动能。
2025年7月19日上午,团队先到民勤防沙治沙纪念馆进行参观,纪念馆内,一幅幅老照片串联起治沙历程:上世纪的流沙压村场景触目惊心,而今的绿洲航拍图绿意盎然。玻璃展柜里,锈迹斑斑的铁锹、褪色的草方格麦草与现代治沙机械模型形成对比。讲解员讲述着“人沙大战”的故事,从“一棵树”到“一片林”的实物标本,让参观者直观感受民勤人“向沙要绿”的坚韧。

图为参观纪念馆照片
19日下午,在参观完纪念馆后,团队成员抵达民勤治沙基地,团队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开展实地培训。大家跪在滚烫的沙地上,练习用特制窄刃铁锹“斜向切入、旋转破土”的挖坑技巧——因沙漠表层沙土松散,垂直下挖易导致坑壁坍塌,需以45度角先切入30厘米,再旋转形成直径约50厘米的种植坑。烈日下,铁锹撞击沙砾的声响与队员们的喘息声交织,不到半小时,汗水便浸透了防护服,贴在皮肤上像层密不透风的薄膜。
正式种植时,每道工序都暗藏学问:栽梭梭需保留根部30厘米以上的沙障土球,避免裸根暴晒;沙柳则要截成50厘米长的插条,呈“品”字形排列插入沙层,确保3个芽点外露。有队员因急于求成,未按要求压实根部沙土,次日便发现植株倾斜,不得不重新返工。正午时分,地表温度飙升至40℃以上,沙粒钻进鞋缝摩擦着脚掌,大家却顾不上休整,只顾着在树苗周围堆起环形沙埂,防止浇灌的水分过快蒸发。

图为团队成员植树照片
2025年7月20日上午,团队精心划分3块50平方米的对比试验区。传统种植组按常规方式栽苗浇水;草方格固沙组先以麦草扎设1米×1米的方格沙障,再在格内种植;草方格加SAP组则在方格内添加20克高吸水性树脂。队员们反复练习麦草铺设的“平铺对折、深埋固定”技法,确保沙障高度15厘米、扎入沙层30厘米,经技术人员检查合格后才正式操作。期间,大家走访民勤治沙站,向从事治沙工作30年的王工程师请教,记录下“草方格可使近地表风速降低40%”“SAP能将土壤保水期延长至15天”等实用经验,为后续技术推广积累第一手资料。
在余下的两天时间里,团队严格执行双轨制监测。短期验证时,每日7时、13时、19时分三次用土壤墒情仪检测各组0-30cm土层含水量,记录精确至小数点后两位。观测表详细标注天气、风速等环境参数。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留念
活动的顺利开展得益于多方力量的协同配合。团队提前半个月联系民勤区域的相关负责人,不仅划分出3块各50平方米的实验区,还调配了适合沙漠土壤的改良肥料及节水灌溉设备,技术人员全程在场指导工具使用与苗木养护;团队更是利用自媒体让治沙实践的意义被更多人知晓。这种“校地联动、专业支撑、学生执行”的模式,凸显了团队的组织协调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活动间隙,带队老师与同学们围坐沙丘旁交流时说:“治沙不是一次性的劳动,而是需要久久为功的坚持。希望大家把这里的经历转化为守护生态的自觉,让绿色信念扎根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