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破天空的第一缕阳光穿过千年古樟的缝隙斑驳的投在地上,位于南屏乡中心的山头郑村慢慢苏醒。7月21日,浙江科技大学“行走青春·共富南屏”暑期社会实践团跟随着余欣老师来到山头郑村,与这个处处充满着民国风情的村落结下了不解之缘。

“山头郑村于宋代开集,兴盛于清末近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曾被誉为天台“十大市”之一,有“小上海”的美称。”在古树这位千岁老人的见证和陪同下,山头郑村书记郑军委耐心地为同学们介绍起村子的起源与发展。

跟随着郑书记往村内走,实践团来到了著名的建筑前,通德书院。据悉,通德书院是村里最具前瞻性的代表,在那个封建的年代,女性不得入学堂的概念已经根深蒂固,但通德书院允许女子上学的举措打破了世俗的眼光,打开了文明的慧眼,彰显着包容与平等的先进思想。

沿着石板路,来到古朴的老街遗迹,实践团仿佛穿越历史的长河,看到了长期作为南山中心的、被称为“小上海”的繁华千米老街,熙熙攘攘的四方居民在此赶集。如今古街上仍保存有2幢过街楼、同心茶楼等历史遗迹,堪称民国年间洋房的博物馆。

在山头郑村书记郑军委的引领下,实践团成员参观了多处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遗产,从古老的祠堂到精致的四合院,从精美的雕刻到古朴的石桥,最终于学堂民宿落座,就“如何让山头郑村发展的更好”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郑书记说:“实现村子产业兴旺、家家户户富起来,真的蛮不容易。”山头郑村这样一个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特色底蕴的村落,因为地理位置、遗迹保护困难等多种原因而发展缓慢,让实践团的成员们深感遗憾,因此,在了解山头郑村的发展困境后,大家下定决心集思广益,为山头郑村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乡村的韵味,是岁月静好的模样。乡村振兴,不仅是给未来的一份礼物,也是对过去的一份尊重。这片土地,需要每一位新时代青年用汗水浇灌,只有保护好乡村文化,才能留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