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阳古镇,和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阳镇,隶属晋城市泽州县,地处山西省东南部,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大阳曾是县、侯国和郡的治所。因其拥有北方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被誉为“中国古城镇的活化石”,亦有“三晋第一镇”之称。
在这样一个历史文化古镇,人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幅场景:
罗擦鼓声震天,两个身穿艳丽长衫、面相狰狞的小鬼纠缠在一起,你摔我跌,你腾我跃,像是在摔跤,又像是在打斗,直到其中一个小鬼将另一个小鬼打倒在地……鼓点骤停,表演者起身撩开长衫,竟是一人分饰二角!
大阳古镇的常国孩爷爷是这门艺术的第六代传人,他不仅将二鬼扳跌演绎得淋漓尽致,更是将其传承发扬光大。
我们小队在前往山西晋城大阳古镇进行文化调研时,有幸采访到了这位坚守传统艺术的老人。
背着沉沉“二鬼”的“鬼国孩”
当日下午,小队走进大阳古镇的关帝庙里,刚为正殿和偏殿大门紧闭而诧异,就迅速被门两侧的宣传牌吸引了眼球——二鬼扳跌。
图片上两个鬼抱着彼此的肩誓要拼个你死我活,我们正赞叹于两位老师傅精湛的技艺,下面的介绍语又让我们深深折服,原来
图片中的两个鬼是一个人扮演的。临时改变原本的调研计划,我们想近距离地感受一下这份非遗艺术,在问过不知道多少大爷大娘之后,我们终于找到了非遗传承人常国孩老先生的家中。
常国孩老爷爷84岁了,但是身体极为硬朗,不仅经常表演,而且每天还爱在村里到处溜达。我们来时,他正好也在外面溜达,邻居的一通电话把他喊了回来。我们正为采访一个被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各大主流媒体报道,获得过省级国家级和部队奖章的老人而紧张,常国孩爷爷却非常热情,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起来二鬼扳跌的事情。
常爷爷说,二鬼扳跌只有他们那儿才有,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外面的所谓的二鬼摔跤顶多算一种杂技的手法,所以只有他们的二鬼扳跌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外面的人曾称其为二鬼摔跤,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摔跤是一种竞技活动,就是为了将对方打倒,就像当年中国和日本,那叫摔跤,而他们的扳跌指的是一套完整的动作和记忆,有扳、跌、滚、爬、摔、摸等等。
说着说着,常爷爷情不自禁地站起来给我们表演了起来。 常爷爷作为二鬼扳跌非遗传承人,一生自然是光辉的,七八十岁的年纪,他平均每周至少要演出3场,不仅在大阳古镇,还在周围的县里,市里,乃至省里,还去过部队,电视台,可谓“名满天下”。
常爷爷专门给我们讲了他去港澳台的故事,他去到香港,香港工作人员的小孩问他,能穿这个表演一下么?常爷爷说,这个就是让人表演的呀。
说罢就帮孩子把道具穿上,教他舞了起来。唯一让常爷爷发愁的是,香港之行发的是港币,不知道咋花。
但是常爷爷更像一位老实朴素的农民,一辈子只知道坚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不过农民的一亩三分地是土地,他的一亩三分地是二鬼扳跌罢了,他的一生是平淡的。就在昨天,党爷爷骑着他的三八大杠载着道具去隔壁市里演出。他是不缺钱的,连演五场能挣一万呢,
六十多年演出下来,至少也能攒个几十万,但是他的房子还是普普通通不起眼的二层小楼,手机还用的是诺基亚,坐骑还是早已过时的二八大杠。每天常爷爷除了演出,就是在村里溜达,顿顿来政府或大队里有免费的餐食,如果你不认识或不了解他,又怎会知道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呢?
他不认为自己是明星,他的理想不是赚大把大把的钱,他只是想把他的热爱——二鬼扳跌传承下去,仅此而已,如果是过去表演是为了养家糊口,而现在八十多岁仍活跃在舞台,就是难得的匠心了。
有文化,才能看好戏

常爷爷骄傲于他的成就,他为二鬼扳跌被更多的人所看见而高兴,他从储物室里拿出了一个厚厚的文件夹,虽然上面布了一层灰,但是里面的内容却熠熠生辉,
那里面有他获得的勋章,有记载他表演的报纸,更有一幕幕精彩的照片,那是他的荣誉,也是他的历史,更是他平淡而又光辉一生,他也许并不在乎这些,因为在乎的话,哪舍得让这些上面蒙尘,但是他也许又很在乎这些,因为没有这些,年轻人又哪能知道,谁又愿意学呢?
的确,非遗传承的凋零是传统文化消逝一个很让人警惕的信号,难学又不挣钱,谁愿意学呢?常爷爷带我们参观了他放置道具的屋,
屋子正中央是常爷爷的爷爷表演用的道具,听说重五十多斤呢,由木头做框架,铁做头部,然后再刷一层漆。常爷爷的爷爷是二鬼扳跌第四代传人,谁家有红白喜事就让常爷爷的爷爷去表演助兴,常爷爷第一次协助爷爷表演是在6岁,他跟着爷爷去地主家里表演,常爷爷的爷爷一出场,地主家的孩子就说“老鬼来了”,然后常爷爷一出场,就说“小鬼来了”,
如今“小鬼”也熬成了“老鬼”村里同龄人都叫他“鬼国孩”,小辈都叫他“鬼爷爷”,常爷爷很喜欢这个外号,别人把他和“二鬼扳跌”联系在一起,忘不了他,也就忘不了二鬼扳跌。其实最开始常爷爷不以二鬼扳跌为主要职业的,他也跟别人一起去打长工,去种地。他爸爸跟他说,算了吧,回来吧,不能把老祖宗的东西断了。从16岁开始,常爷爷正式以二鬼扳跌为生,他每天背着四五十斤重的道具来到各乡各镇,慢慢地他演出了名堂,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按理来说,很多非遗传承人都有这种各样的规矩,比如说传里不传外,传男不传女。但是常爷爷不是这样,他除了把自己的记忆传给儿子、孙子、外孙女之外,还非常欢迎来学习的人,不论大小不论男女,现在到第九代了,最小的只有六岁。
所以当我们看到二鬼扳跌传承谱系时候,不是只有家传的一脉单传,而更多的是师传的开枝散叶,有师传,所以无失传。说着说着,常爷爷的一个徒弟进来了,听常爷爷介绍,这个徒弟是村里的五保户,教他一门手艺,给他一个吃饭的家伙,自力更生,不至于乞讨。徒弟们用的道具都是常爷爷亲手给做的,神态各异,面目狰狞,活灵活现,劳动人民的智慧让人佩服,常爷爷不舍得给孩子们做木头的铁的,太重了,就给他们做塑料的尼龙的。
爱艺术,更爱人,这大概就是常爷爷能将二鬼扳跌发扬光大的圭臬吧。人生的霞光,也要灿烂听常爷爷说,二鬼扳跌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有文字记载在嘉庆16年(1811年),当时常爷爷的祖上外出做官,才把这个乡土文化传了出去。相传古阳阿县在修缮县衙时,城隍庙突然倒塌,这在古代迷信盛行的时候是不祥之兆,县太爷赶紧让工人在城隍庙的基础上又修缮起了一座土地庙,可是这些工人晚上回到家总是做噩梦,喘不过气,俗称“鬼压床”,他们哪知道是因为白天劳累过度,晚上睡觉的时候压迫胸脯导致这样的呢,他们于是到处找道士先生来驱邪,这是常爷爷的祖上来表演了二鬼扳跌的仪式,寓意让人扮演的鬼和鬼较量,从而驱除害人的鬼,二鬼扳跌便慢慢地流传了下来。
而近现代的二鬼扳跌更多的是一种娱乐性质的表演,失去了驱邪的功能,使他从庄重走向轻松,从地主走向农民,从历史走向现代。 天不早了,暮色临近,云蒸霞蔚,访谈也该结束了。我们要赶着打车回去,常爷爷也要去村头大队吃饭了,我们跟常爷爷的故事就到这里了,常爷爷和二鬼扳跌的故事还在继续。
常爷爷一生致力于二鬼扳跌的传承与发展,可以说,一生都在和自己较量。二鬼扳跌需要弯着腰表演,但是看着常爷爷远去的背影确实那样的笔直。弯着腰做事业,挺直腰板做人,人生的意义不过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