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寻根传统文化,探寻双墩古韵

    2024-07-16    阅读:
    来源:安徽省蚌埠市双墩遗址
2024年7月7日,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追墩溯源”-双墩遗址探索团来到了安徽蚌埠市展开三下乡调研活动,探实地走访双墩遗址。
为了更好的学习研究双墩文化,我们探索团的成员们迎着暖风,沿着乡间小路来到了双墩遗址。
双墩遗址的正门口处陈列着一些泥巴塑造的雕像,栩栩如生。在墓坑中我们还能看到一些灰坑房屋残留,陶瓷碎片。让我们不禁想到七千多年前的文明在时间的洗礼和风雨的侵蚀下早已灰飞烟灭,这些留下来的痕迹已经实属难得。
在蚌埠市博物馆内,透过玻璃展柜,双墩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映入眼帘,陶塑纹面人头像以及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陶器、石器、蚌器、骨器等生活器皿和手工渔猎工具,其中以粗厚壁红褐色的陶器为主。
这些文物的出土证明了距今73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淮河流域一个文明的存在。
当我们将视线聚焦到陶器底部的残片,发现这些生活在淮河边上的先祖在器物的底部表面留下了种种神秘的符号——刻划符号。
这些刻划符号中内容丰富,包含了日月、山川等自然景物,猪、鱼、鹿、花等象形的动植物,圆圈、三角、方框、十字等几何图形,还有狩猎、捕鱼、种植、养蚕、编织、饲养家畜等生活主题。这些刻划符号为双墩文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让我们似乎亲眼见证了7300多年前先民的生活。
在博物馆的钟离展厅中,我们参观了钟离君柏墓,以及墓中的随葬品。这些文物向我们讲述从春秋至战国早期时的礼器制度和“钟离君柏”生前的豪华生活。
这次调研活动,我们被双墩先民们的智慧和创造力深深震撼。在那个遥远的时代,他们利用简单的工具,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这些都让我们感叹人类文明的伟大与不朽。我们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双墩文化遗址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更是我们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源泉。保护和传承好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青春助力金融 实践绽放成长
  • 为响应“青鸟计划”号召,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服务社会,“返家乡”实践团成员于2025年7月14日—2025年8月8日来到山东
  • 08-01
  • 吴侬软语传乡韵 亲子巧语筑心桥
  • 七月,流火的季节点燃青春的热情。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团队于2025年7月25日踏入张家港市杨舍镇云盘社区,开启了
  • 08-01
  • 笔墨蓝靛绘童真,非遗传承绽新姿
  • 盛夏的暑托班校园里,一场非遗与童真的邂逅正温柔上演。2025年7月21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者们带着书法、蓝印花布
  • 08-01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